萧娴

姓名:萧娴
字号:字稚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
时代:近现代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别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遍习名家墨迹,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3岁时便以丈二匹榜书震惊广州,受到诸多前辈褒奖。15岁应邀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名家书画义卖,受到孙中山赞赏。1923年,随父迁居上海,每日临书,创作不辍,所临《散氏盘》篆书册受到康有为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书艺大进。1932年,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抗战期间,中断艺术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南京。1964年任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1983年赴贵阳举办书展,作书八十余幅,受到家乡人民欢迎。1984年南京电视台摄制电视片《大笔豪情》和教学片《雄深苍浑此才难》,分别介绍其艺术成就。出版《萧娴书法选》《<石门颂>萧娴临本》等。早年亦常操刀,闲时喜抚琴、写梅、吟诗作对,有感而发,清幽琼绝。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在贵阳市翠微阁观、南京市求雨山均设有萧娴作品陈列馆。

作品艺术特色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图为:穷通非我所求,只求身后名耳!《萧娴致信陈大羽》
版本2萧娴(1902-1997) 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1902年出生于贵阳金井街。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闓、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悔。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1923年,萧娴女士随父迁居上海。每日临书,创作不辍。她临写的《散氏盘》篆书册更受到康有为的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得其谪佳。1932年,萧娴 女士的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抗战期间,萧娴女士中断了她的艺术探索。直至解放后,萧娴女士才开始延续和发展她的艺术生涯,在艺术造诣上通攀高峰。
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3年秋天,萧娴女士赴筑办书展,作书八十余幅,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贵阳市翠微阁观设有为萧娴女士作品陈列馆。
萧娴的书法艺术攻北碑: 篆书《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石门铭》,还有金文《散氏盘》。一般而言,专写碑体者容易产生持板滞的缺点,而萧老的字却是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毫不夸张地说,足以睨视前贤,独步当代。康有为赠诗中所说的“卫管”,即东晋的卫琰和元代的管道两位书家,其书风均属典雅秀媚一路,论美学境界实不足以与萧娴相比。萧老辞世后,在大量的挽联挽诗中,不少人尊之为“女书圣”。萧娴先生的书法造诣,当得起这个崇高的称号。
萧娴先生虽髫龄就离开贵州,但对故乡感情很深,作书常署“黔南萧娴”。耄耋之年,不顾长途劳累,三次回乡,受到故乡人民极为隆重的接待。曾说,游览黄果树大瀑布,回去后,自觉写大字时胸中豪气涌动。又在晚年自叙中说: “娴之以书艺为终身追求,实缘吾黔灵气熏染。今年九十有一,叶虽未落,先有归根之想。乃以平生书作,或篆或隶,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献故乡人民。”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