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市
在旧北京城内,主要有两大果子市,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人们简称为“北市”。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人们简称为“南市”。“北市”在先,“南市”后有。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大于“北市”。南市有果行约六十余家,“北市”仅有十三家。“南市”经营有南鲜(甘蔗、桔、柚、柑、橙、菠萝、鲜龙眼、橄榄、百合、香椽、佛手等)、北鲜(桃、杏、梨、枣、李子、樱桃、石榴、苹果、海棠等)、干果(花生、瓜子、榛子、杏仁、核桃、栗子、白果和各种果脯、果干)、瓜类(西瓜、甜瓜、香瓜等)、河鲜(藕、芡米、茨菇、莲蓬、菱角、荸荠等),北市只有北鲜和干果。南市有万成、同顺、顺昌、恒兴四大果行,解放后北市只有同发一大果行。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但“南市”的发展是在清朝初年,现存果子市的店铺多建于乾隆年间。当时果子生意十分兴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便于封建政权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也称官帖,两张毛道纸,一正一副,盖有官印,用墨笔书有经营品种),在“南北”两市,比较老的字号,都拥有这种伢帖。如“南市”公盛、天盛拥有桃杏仁、栗子帖,恒兴、万成、顺昌拥有花生帖,同裕、德昌、天义成、顺昌、同顺、德成、三胜福拥有西瓜帖等等。对某种竞争激烈的商品,政府还发有独帖。如在“南市”里的红果店(也称贾家店、字号永盛)从清朝初年一直到北京解放,始终垄断红果经营权。另外,枣邓家,瓜子崔家,也是世代专门经营。
果行经营主要是收取“佣金”。据果子市老人贾国志回忆,果行一般向“客商”(贩运果子的商人)收到2~5%的佣钱(介绍费),再向销售果子的店铺(旧称果局子)和小贩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利钱,合在一起,就是果行所得的佣金。一般是客商把果品雇人用车运到果行,由果行过秤,再转给销售果子的商店和个人。
果子市经营有淡季和旺季,淡季每年阴历十月到来年五月,以经营干果为主,也经营外地来的鲜果。旺季阴历五月到十月,以杏、李子、樱桃、沙果、桃上市开始,各种果子就不断涌来,尤其到西瓜季,果子市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昼夜买卖。据旧果子市老人王星三回忆,先上市的瓜被称为“水瓜”,多从北京西、北两个方向运来,进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一直到果子市北口(原大蒋家胡同)然后进北口,出南口。后上市的瓜被称为“寒瓜”,多从大兴等地运来,进永定门,抵果子市南口,进南口、出北口。每到瓜季,送瓜的大车能排几里地,整个果子市,到处都是西瓜堆。在整个西瓜季,各行店到深夜都是灯火辉煌,买卖不断。
据1946年《新民报》登载果子市平时经营情况是这样: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铺就开始营业,10点钟达到高潮。北平全市,城外关厢,所有鲜果局、果摊、街头叫卖的小贩都分别汇集在“南”、“北”两市,每个果店门前都用头号长笸箩,分装各种果品,五光十色,陈列在街市两侧。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码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码要百斤。假如你要买某种果子,问好价,到柜房先交钱,然后给你一张宽约八九分、长不满三寸的东昌纸条一张(行内称“写帖儿”,上盖有小水印和收款数月)。拿这张小帖儿,再到门外果摊上,交给手不离秤杆的卖货人方可得到果子。果行所收的利钱就包括在果价里面。另外,在果子市买货,按规定,是不准下手挑拣的。
图书《果子市》作者:半夏
简介 ······
当今水果之于市,尚不如饮食之于人,虽同具果腹、滋补、食疗之效,亦有与草根或权贵宴请待客异曲同工的馈赠礼品之功能。而人们却给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色彩,忽略了水果的人文功能。幸有半夏君以博物之情怀,承古人之遗风,写文撰书,为果子添补谈资,有趣有益哉!
著名专栏作家半夏继《虫儿们》、《中药铺子》之后又一具有博物情怀的主题杂文集。选取31种生活中人民喜爱的水果,用富有人文色彩的笔触进行了个性化的描摹,穿插了各种水果的生态习性和见诸各种典籍的中外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