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碑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沙河市(邢台)的东户乡中学校园内。因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撰,故亦称颜鲁公碑。
宋璟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方形碑额,正中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裢花纹,庄严稳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体盈寸,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孙宋俨为“追念祖父德业”所建。
宋俨是宋璟第七子宋华之子,建碑时正任苏州刺史。据新、旧二唐书和碑文记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上疏告老,申请“致仕”,玄宗李隆基“仍令全给禄奉”,退休回洛阳养病。而后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薨死东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复“归葬于沙河大尉乡丞相原之先茔”。
在唐代,立碑颂德之风极盛。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宋璟的第四子宋浑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是其部下。宋浑以顶头上司的身份与颜真卿商量为父立碑,并准备上奏玄宗,要求“御制碑文”。可是就在这时,宋浑因贪赃枉法,被贬官流谪贺州,建碑之事“缘此中止”。事隔二十一年后,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二月,宋俨重议为祖父立碑,在请颜真卿撰写碑文,并由昭义军节度观察使薛嵩主持,命权知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潺刻字之工”。经过“半岁”,碑始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二十五日,将是碑遂立于宋璟墓前。
宋璟碑宋璟碑初立时,前后两面及碑右侧皆刻文,左侧无字。在颜真卿莅任湖州时,因“尝思前文疏漏”,就又写了一篇增补碑文,想请宋俨将其补刻于碑左。但没有想到,宋璟的第八子宋衡,值此之时又因“居官坐赃”被贬谪沙州,后又在保卫敦煌的战斗中城陷被俘,此事就又被搁置。直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十一月,唐蕃和好,宋衡被吐蕃以“二百骑尽室护归”长安。这时年已七十岁的颜真卿才又重新增写碑文,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春,补刻于碑之左侧。
宋璟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代倍受珍视。南宋学者刘子翚作《临池歌》,称宋璟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南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首载是碑,称其为上品。明人方思道曾将宋璟碑比之于“多宝塔”碑,言其有“四胜”:“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明代金石学家都穆在《金薤琳琅》里,则誉宋璟碑人、文、字“真是三绝”。
一九八二年,国家文物出版社曾将该碑拓帖影印出版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唐史和书法的专家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