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穴
[释名]“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针灸集成》:“在耳根部,距耳五分”。
[局部解剖]
肌肉:后方由浅到深为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神经: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血管: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
[类别]手足少阳之会。
[功效]利颊、聪耳、正口僻。
[主治]
古代记述: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
近人报道: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方例]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急性腮腺炎、翳风、颊车、合谷。
项部瘰疬:翳风、天井、足临泣。
[刺灸法]向上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如治聋可向内上方刺入,治哑可向内下方刺入;治面瘫时还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不用直接灸,艾条温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