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棉凫

基本资料物种名称:棉凫

中文俗名: 棉鸭

拉丁文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Cotton Pygmy Goose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鸭科 Anatidae → 棉凫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0)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体小(30厘米)的深绿及白色鸭。雄鸟:头顶、颈带、背、两翼及尾皆黑而带绿色;体羽余部近白。飞行时白色翼斑明显。雌鸟:棕褐色取代闪光黑色,皮黄色取代白色;有暗褐色过眼纹;无白色翼斑。

虹膜-红色(雄鸟),深色(雌鸟);嘴-近灰;脚-灰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轻柔悦耳的kar kar kar wark啭鸣,数度一节,也有轻音的kwak声。

体形如鸽;嘴形似鹅,嘴基部高,向前渐狭;雄鸟:额和头顶黑褐色,前额具一白点;颈的基部有一黑色领环,头和颈的余部均白;上体黑褐色,有金属闪光;初级飞羽中部白色,形成显著翼镜;尾上覆羽白,密杂以虫蠹状细斑;尾暗褐;羽端浅棕;下体除上述的黑色领环和褐色的尾下覆羽以外纯白。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无金属闪亮,颈无领环,翅上无翼镜,尾下覆羽不是褐色;两眼贯以黑褐色粗纹;头与颈的白色满布以褐色细纹,两胁白而具较粗的褐斑。

分布情况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

分布状况:繁殖于长江及西江流域、华南及东南部沿海,包括海南岛及云南西南部。台湾及河北北部有迷鸟记录。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董寨鸟类鸡公山东洞庭湖鄱阳湖鄱阳湖武夷山(江西)乌梁素海湿地鸟类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吊罗山

生活习性常活动于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营巢于树上洞穴,常栖于高树。

平时栖息在河川、湖泊、池塘、沼泽内,尤喜在有荷花的水域里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主。6~8月繁殖。在近水的树洞里营巢。卵纯白,大小45×32毫米。

保护措施已有措施

国家保护等级:未列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建议:

棉凫在我国数量稀少,要采取加强湿地管理、繁殖期禁止猎捕和捡蛋等措施,予以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