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髻
【拼音】:hé jì
【释义】: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唐代女子晁采与情人私订终身,写了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说的就是“合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合髻是上古结发的变种,虽然在当时盛行,甚至“公卿之家,颇遵用之”(《新五代史·刘岳传》),但因不合古礼,所以颇受责备。欧阳修说:“刘岳《书仪》,婚礼有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不知用何经义,固不足为后世法矣。”(《归田录》卷二)司马光说:“今世俗有结发之仪,此尤可笑。”(《书仪·亲迎》)司马光所说的结发,指的正是合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