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学院概况****************************************

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该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98年与原石油地质系合并成立资源学院。资源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单位之一。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为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半个多世纪来,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袁见齐院士、池际尚院士、冯景兰院士、杨起院士、潘钟祥、 赵鹏大院士、翟裕生院士等带领下,经过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创业、探索进取,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雄厚、梯队合理、学科齐全、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实体。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赵鹏大)、长江学者2人,楚天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教授46人、副教授38人。

50多年来,资源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如欧阳自远院士、傅家谟院士、殷鸿福院士、汤中立院士、金振民院士等。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1154名、全日制本科生1455人,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已有7届毕业生,他们中80%的学生直接攻读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该院的资源勘查类学科群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赵鹏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为首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姚书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为首的"矿产普查与矿床学"、李思田教授、解习农教授、王华教授为核心的"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费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陈红汉教授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吴冲龙教授为首的"地矿信息系统与地质过程模拟"五大科研群体,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以李江风、王占岐教授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其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来,该院科研在学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续增长,年均经费3000万;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44篇被SCI检索、92篇被EI检索、54篇被ISTP检索,编撰科技专著共90 部。

多年来,学院一直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扩大学院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哈萨克斯坦、南非、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近五年来,我院先后派30多位教师出国研修、作高级访问学者,每年有40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成功举办了6次全国学术会议。

展望未来,资源学院将以培养高层次地质工科复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为己任,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优势,注重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等新兴学科建设,通过地质工科建设,学科交叉,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以地质工科为特色,理、管、信息技术兼顾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院 长:王 华 教授

党委书记:兰廷泽 副研究员

副 院 长:郝 芳 教授、姚光庆 教授、李江风 教授 夏庆霖副教授

副 书 记:郭秀蓉 副教授

******************************************2007年十大工作进展**********************************

一、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均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完成了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国家年度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申请》,并顺利完成检查工作;

3、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代表大学组织、实施的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的2007-2010年的发展规划;

4、《煤及煤层气工程》获得教育部专项建设计划批准,国家投入650万元用于该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该专业同时获得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每年投入80万元。

5、《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被大学推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同时该专业作为湖北省品牌专业通过专家组验收,获得一致好评;

6、组织、实施和成功验收2006-2007年度学院资助的七大计划:

(1)2006-2007年度石油工程博士学科、学位点建设协议;

(2)2006-2007年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点建设协议;

(3)2006-2007年度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硕士点、本科专业建设协议;

(4)2006-2007年度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地质与资源)专业建设协议;

(5)2006-2007年度资源学院“煤及煤层气工程”新专业建设协议;

(6)资源学院省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协议;

(7)资源学院第三批(2006-2007年)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协议。

二、博士后流动站申报

海洋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批准。至此,我院参与建设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至三个,分别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海洋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三、创新团队申报

以我院矿产普查勘探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成秋明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申报的“成矿复杂系统与资源定量化预测”项目获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资助,资助金额为300万。这是我校第三个获得教育部资助的创新团队;

陈红汉、赵彦超、叶加仁、关振良、李纯泉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申报的《多重介质储层含烃流体流动检测与模拟》获得了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创新群体项目资助;

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陈红汉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和2007-2010年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资助计划;

解习农教授入选2006年度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计划;

计划引进四位高层次人才,目前均在湖北省楚天学者和讲座教授特聘教授计划的公示名单中,我校共有6名学者榜上有名。

五、科研方面硕果累累

1、高级别、重大项目取得重要突破

(1)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我校共有36项):

(2)成秋明教授等申报的《成矿复杂系统与资源定量化预测》项目获得教育部资助的创新团队资助;

(3)魏俊浩教授等申报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国家专项)《山西省垣曲县胡家峪铜矿矿产预测》项目获得资助;

(4)郑有业教授等申报的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的《冈底斯线性综合研究》项目获得资助;

(5)任建业教授申报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研究”获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6)王华、陆永潮、任建业、焦养泉 等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公司《歧口富油气凹陷结构构造、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项目;

(7)王生维,鄂尔多斯市政府:《鄂尔多斯市煤层气勘探部署》;

(8)王华、周江羽、陆永潮等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南堡凹陷构造古地貌、沉积体系、热动力学研究及有利勘探方向预测》项目。

2、2007年全院师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62余篇;其中外文论文133篇、核心期刊268篇、14篇SCI论文、16篇EI论文、10篇ISTP论文;出版科技专著12 部,教材2部;

3、2007年新增项目约123项:其中纵向课题35项;横向课题83项,校内自选项目5项,合同新增经费8734.14万元 (纵向1233.9万元;横向7492.24万元,校内自选项目8万元);2007年实到经费4938.2718万元(纵向1365.51万元;横向3572.762万元)。

4、科研成果获奖势头强劲: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2项。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成果奖一等奖1项

六、实验室建设方面

以我院为主体建设的湖北省油气勘探开放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学院自筹经费五十万元用于五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学院2007-2008年度教学实验室发展与建设计划。

七、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方面

2007年在国家精品课程上取得突破,《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获得湖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目前我院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门;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异常压力盆地流体动力学》(解习农等)专著获湖北省100种好书的称号。

八、土地利用规划机构甲级资质申报成功

我校获得土地利用规划机构甲级资质,武汉高校中仅有三家通过该资质评选,该资质申报成功表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九、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我院骨干教师参加、协助主持召开了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年会IAMG2007”国际会议(2007年8月26-31日 北京);

我院骨干教师参加、协助主持了第6届IPACES年会“现代地球科学:交流与合作” (2007年6月25-28日,武汉)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南方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和“青藏高原的资源与环境”三个分会的相关工作;

我院成功主办了“全国工程勘察信息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和第三届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网员大会”(2007年11月19-21日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我院教师成功地举办了湖北省土地学会年会( 2007年12月21日-23日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十、工会活动

资源学院获湖北省教育工会《湖北省教育系统“树、创、献”活动》先进集体奖;

石油系女工获武汉市妇女联合会颁发的《三八红旗集体》奖、“巾帼建功”活动《十佳巾帼文明岗》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