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

正始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后毁,现存残石共2576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