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镇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
婺源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这里以山川灵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贤俊广众而著称。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鼎盛。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物产丰富,有闻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李坑是婺源景点一颗闪亮明珠,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它们主人的后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走进李坑,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李坑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走进李坑,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
婺源乡村靓点
婺源之源,森林水世界---卧龙谷;天上人间,梯田人家---江岭;徽建典范,民间的“金銮殿”---百柱宗祠;伟人故里,风水门庭(江泽民主席的祖籍地)---江湾;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晓起;徽雕艺术宝库—-汪口;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吉祥美丽的宋代廊桥---彩虹桥;梦里乡村---严田古樟民俗园;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
古树
婺源境内多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樟树。代表的就是严田古樟,这样的樟树在婺源有好多基本上每个村多有!
木板廊桥
木板桥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婺源著名的廊桥当数彩虹桥,该桥离清华古镇不远,始建于宋代,桥为全木结构,长达140米,宽为7米,桥上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对联。
民居
婺源的古民居与皖南民居风格近似,比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延村以及其它。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筑的精品。
野渡
婺源山区的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村前多有古渡口。临水而居的村落使得渡口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树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铺就的码头台阶,远远望去,显然是历经沧桑的模样。
婺源博物馆
婺源博物馆藏文物甚丰,有青铜器、陶瓷器、砚台、书画、工艺品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其中等级文物千余件。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会议在婺源召开,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专此撰联“数赣皖学问家多出星水,愿区县博物馆皆步婺源”。婺源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