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价值理论正误

版权信息作者: 郑克中著
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 410000
页数: 550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0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政治 >> 政治理论
定价:¥36.00
内容简介此书书是作者的《客观效用价值论》一整套书的最后一本。第一本《客观效用价值论——重构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阐述了一个不同于流行的、全新的价值理论;第二本《商品经济与产权制度原理——客观效用价值论之二》为追索价值的来源以及探讨由交换的条件引发出对所有制关系,进而确定与传统看法完全相反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起源理论;第三本在完成以上全部理论建树以后展开的对当今世界两大流行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批评。
目录上篇劳动价值论正误
第一章引子:客观效用价值论概述
第二章亚当·斯密以前的劳动价值论
一、古代的劳动价值论
二、威廉·配第:首创劳动价值论
三、洛克与坎蒂隆的二元价值说
四、富兰克林等对配第的重复
第三章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一、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其失误
二、李嘉图误正了斯密
三、劳动不变价值也不变论与实践的抵牾
第四章马尔萨斯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尔萨斯认同斯密的价值构成三要素论
二、马尔萨斯为斯密辩护
第五章约翰·穆勒的劳动价值论
一、约翰·穆勒:混乱的价值概念
二、劳动价值论的不自觉的叛离者
三、附:评詹姆斯·穆勒的劳动价值论
第六章约·雷·麦克库洛赫和巴斯夏的劳动价值论
一、麦克库洛赫泛化的劳动观
二、相互矛盾的价值决定论
三、附:麦氏精彩的财产安全论
四、巴斯夏:别出心裁的劳务价值论
第七章解析劳动
一、定义劳动
二、脑体劳动的对立和统一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一)
一、马、恩最初的价值观: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二、转向劳动价值观:漫长的研究道路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二)
一、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一
二、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三)
一、用简单平均数方法决定的价值
二、用加权平均数方法决定的价值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矛盾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四)
一、重提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理论问题
二、关于剥削的理论
三、重提等量资本与等量利润的理论问题
四、工资与利润
第十二章客观效用价值论的提出
一、尼古拉斯·巴尔本的价值论
二、约翰·洛克等人的价值论
三、让·巴蒂斯特·萨伊的价值论
下篇边际效用价值论正误
引言
第十三章戈森的享受递减理论
一、戈森第一定律(1)
二、戈森第一定律(2)
三、戈森第二定律(1)
四、戈森第二定律(2)
第十四章杰文斯的最的效用程度理论
一、由客观滑向主观效用论
二、边际效用学说的兴起:对真理的一个大验证?
三、效用递减规律:一个没有任何根据的杜撰
四、混乱的交换、价值观念
第十五章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
一、依据效用递减原理构造的财富、价值观
二、欲望满足图表:空想出来的价值分配论
三、缺乏历史观的交换观
四、全盘皆错的价格理论
第十六章瓦尔拉斯的均衡价格理论
一、无法纯粹的纯粹经济学
二、交换价值:瓦尔拉斯的经济学对象
三、均衡价格:立不住的价格理论
四、附:莫名其妙的古诺的《财富的数学原理》
第十七章维塞尔、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一、维塞尔:另一种效用递减论
二、正负效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冲突论
三、庞巴维克:另一种意义的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
四、边际效用决定价值
五、马匹买卖:一个虚构的经典例子
第十八章马歇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一、混乱的财富定义和分类
二、不能解释的关于价值的正确命题
三、马歇尔的创新:在交换中说明效用递减
四、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
附篇货币新论
第十九章论纸币(一)
一、传统纸币理论令人困惑
二、传统纸币发生论缺乏历史根据
三、信用交换与信用凭证
四、纸币滥觞辨
五、飞钱卷——纸币的滥觞
第二十章论纸币(二)
一、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
二、纸币的本质
三、现代纸币的发行依据
四、传统纸币理论与西方纸币理论的迷误
五、结论
书摘第二章亚当·斯密以前的劳动价值论
一、古代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埃德蒙·惠特克认为,人们把劳动、辛苦、工作视为价值源泉的这一理论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他说:
亚里士多德又说,在生产用以交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工作量,应该是相等的,不过要考虑到这一工作的人们的阶级差异,一个农民和一个医生是不同的,但两个农民或两个医生就没有不同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是后来在中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guinas)的“公正价格”原则的基础。这一原则使公允价格具体化为给货物的生产者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以适当报酬,而这种适当性的检验,则为维持生产者在其特定社会集团中所惯有的生活标准。
但是当我们把亚里士多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检视一遍以后发现,惠特克先生的所说完全是臆想之词。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提出过交换商品中“所包含的工作量,应该是相等的”的问题,也没有说过农民和医生之间的交换应该依据“生产者在生产时埃德蒙·惠特克著,徐中士译:《经济思想流派》,第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所消耗的劳动来进行”。亚里士多德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就在于他明确提出了构成价值的实体是效用,而价值的本质是觌用比,可惜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都被后人忽略了,致使价值理论陷人迷途两千多年。
亚里士多德说交换是互惠的:
这种互惠是由交叉关系构成的,设定营造师为A,制鞋匠为B,房屋为C,鞋子为D。那么营造师要从制鞋匠那里得到他的成果,又(就要——郑)把自己的成果给予鞋匠。如若在比例上首先(首先二字似为衍文——郑)相等,回报就随之而来……如果不是这样,交换就不存在。交换物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对等,应该是比例对等: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成果不能高于那种成果,而是说应该使这些东西相互对等(即比例对等——郑)。
这里还没有涉及到比例对等的实质是什么,所以根本谈不到是劳动还是工作量的问题。关于农民与医生的话,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的:
两个医生之间并不相通,而在医生和农民之间则是相通的,总地(的)说来,不相同的东西、不相等的东西之间才能相通。应该使这些东西相对等。
如果我相信苗先生的译文是正确的话,那么惠特克先生所依据的译文显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这里根本没有说到农民与医生交换比例形成的原因,而只是说为什么同物不能交换。两个医生或两个农民之间之所以不能交换(不相通),是因为他们生产的东西(包括服务)相同,而交换必须是“不相同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