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村寨民间,是一种古老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也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
锦鸡舞多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等四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主要吹奏乐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之声,苗语称之“给拉”(GiXLaL),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跳舞时,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以姑娘和中年妇女为主,七八十岁的老

人、五六岁的孩童均可随意参加)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随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有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有时或进或退漫舞。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腿上动作多、上肢动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身上花衣花裙,头上锦鸡银饰,颈上银项圈,手上银手镯,脚上绣花鞋……犹如锦鸡行乐觅食、悠然漫舞。仅以四步舞为例,以左脚为先,左脚先向左侧轻迈一步,右脚跟着左脚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轻迈一步,左脚则又向右脚靠拢,之后又轮到左脚向左迈步,右脚跟上,反复四次后即转换跳六步顺时针转身(转180度),如此往返,逐步侧身相随围成圆圈缓缓前行。每跳一步,双膝同时自然向前嬗动,犹如蜻蜓点水;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有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何云、简其华、张淑珍编著出版的《苗族芦笙》一书就收录了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芦笙手吹奏的锦鸡舞乐曲,誉麻鸟为“芦笙音乐之乡”。

如今,蕴藏在雷公山西麓和西南麓与牛角山方圆数百公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焕发出了艺术魅力的生机,被黔东南州歌舞团采编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博得了西方观众的阵阵喝彩;1989年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赏;1995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为《锦鸡舞》节目颁发创作一等奖。2002年10月,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为丹寨,为黔东南,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