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睦良
人生际遇中,特别是那些有志之士,有时一句逆耳之言,会相伴一生,受益无穷,且穷其极,而独霸一方。这对于出身低微,却成长为泰国“工业模范事业家”的王睦良,当他偶有闲暇,驻足湄南河岸畔浏览两岸风光时,脑海闪过当年盘碗铺老板的嘲讽:“去年考试你请假,今年考试你又请假,你是要当状元,还是要干活儿? ”他无限感慨,又很自慰:来到这个世界,他没有沉沦,没有甘于现状,他虽不是状元,但他努力过、奋斗过,才拥有了今日的辉煌,拥有比状元更可贵的荣誉。
王睦良祖籍澄海外砂,系第二代华裔。他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华人劳工家庭。排行第四的王睦良从小就在贫苦中度日子。他的父母无能力给他交学费,他只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邻居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去读书。但他渴望读书上进,不因家贫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很早懂事的王睦良12岁开始给邻近的肉贩子当帮工,同时也开始了艰难的“半工半读”生涯。十四、五岁时,他在一家盘碗铺打工,同时在夜校补习泰文的初中课程。每当期末考试来临,他就需要向老板请假,不料这个老板不准他的假,还挖苦他:“去年考试请假,今年考试你又请假,你是要当状元,还是干活?”他考试去了,顺利地通过了初中毕业的考试,不料老板扔给他一个“白信封”,将他“炒鱿鱼”。
就在这逆境中,王睦良用超人的毅力,在当学徒工、随车员的同时“半工半读”,19岁时,他创造了人生第一个奇迹: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泰国教育部主办的中文师资考试,被聘为公立大同学校的中文老师。这是他在打工和求学的奋斗之路上踏出的两行坚实而萧洒的足迹。
60年代初期,泰国经济开始起步。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王睦良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投身于迅速发展的工商实业。王睦良从教育界转行一开始干起了家庭手工业“个体户”经营铁丝衣架。在推着小车到商业街送货的途中,他注意到新兴塑料制品花样翻新,销路甚好。他断定:日后塑料工业必有发展前途。一年后,他以微薄的资本买了一台手摇式制塑机,办起了“联华公司”。王睦良是公司经理又是产业工人,艰苦经营,获利颇丰。
王睦良深知创业维艰,万事开头难。但这个生来就有一股闯劲的王睦良心中自有主意。他凡事亲力亲为,既有远期目标,又有近期规划。他说:“做事业要注意到其永恒性。”他坚持着创业的初衷,并不断开拓奋进。创业两年后,他已发展到4台机器,并逐步添置半自动的制塑设备。1967年,他在北榄府新城县购买了两莱土地,兴建工厂,并注册“联华塑胶两合公司”。他重视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设计,精益求精,使联华公司的塑料制品以新颖的款式、鲜艳的色彩、合理的价格打入各地的市场,更以发货及时、讲究信誉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商场如战场,获得商机无疑如同获得战机,王睦良的经营战略处处显示他对商业机会表现得十分珍惜。80年代前后,他看到羽翼渐丰的“联华”向外发展的机会来了,便大举向海外市场发展。1986年,正值泰国经济腾飞、争当亚洲“第五条小龙”之时,他投资l亿余铢,在曼谷新区新兴工业区的黄金地带购置地皮80余莱。大兴土木扩建工厂,注册为“联华塑胶厂有限公司”。至此,王睦良的“联华”已成为一个拥有雄厚资金与技术力量的由11家不同专业公司组成的大型工商业集团,是一个本国资本占大股,同时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的实业机构,这个机构所生产的塑胶制品,包罗了家庭、办公室、工厂等一应物品,品种多达200种,花样新颖实用,广销泰国70多个府。此外,它还生产配套用的电机、电器制品,远销国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延伸到欧美和中东等地区。昔日被盘碗铺老板嘲讽想当状元的王睦良真的成为泰国的工业状元。
刻苦耐劳、具有牛马精神,对自己的事业有备而来的王睦良,他的成功还体现在看事物眼光独到,决策快半拍。他向海外扩展市场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他还在塑胶经营顺利达到所预订的目标时,向多元化发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把战略转移到当今投资热点的房地产,在泰国东海岸罗永府罗永海滨私人投资建设8层楼高级公寓,取名“罗永联华别墅”;在北榄府拍巴玲县私人投资建设3栋5层楼的高级公寓,取名“拍巴玲联华公寓”……这些投产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他的财富提升又添一翼。
王睦良的奋斗与努力,就是要在激烈的商战中,去抢占有利的桥头堡,去铸造新的辉煌,获取新的荣光。这个想当状元的王睦良,以他事业巨大成就,声名远播,曾在1989年被泰国工商界遴选为该年度的“模范事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