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造山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祁连造山带(Qilianshan orogenic belt)是夹持于华北地台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造山带,范围包括祁连山脉、河西走廊及陇东地区,自北向南分为三个构造带。变质基底集中发育在中祁连隆起,被长城纪、蓟县纪和青白口纪的碎屑岩、叠层石灰岩和板岩不整合覆盖。北祁连带南华纪至早古生代前期为深水洋盆,有震旦纪、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等三期蛇绿岩和四条钙碱性火山岩带;向北海水变浅,张掖、武威一带为当时华北地台南侧的大陆斜坡。南祁连带从中—晚寒武世开始发育,主体为奥陶系碎屑岩夹火山岩,代表弧后盆地沉积环境。而下古生界在中祁连隆起大多缺失。志留纪起全区转为碎屑复理石沉积,上统变为红色建造。加里东运动使全区褶皱隆起,中泥盆统磨拉石沿北祁连带与华北地台之间的边缘坳陷分布。随着地形被夷平,自石炭纪至早、中三叠世是一个从南向北超覆的海侵层系,代表祁连山褶皱带与华北地台拼接以后新地台西南缘的滨浅海沉积。印支运动使全区再次发生较强烈的变形;燕山运动的影响还有待证实。中、新生界陆相碎屑物堆积在酒泉、民乐等山间盆地中;新生代期间,随着青藏高原的推挤和抬升,祁连造山带再次受到侧向挤压,形成了向柴达木盆地和走廊坳陷的逆冲构造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