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以煊

凤凰图库号船长:翁以煊1959年6月15日 生于北京。
- 1978年 考入哈尔滨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 1980年 赴美留学。
- 1985年 美国德州图库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科学系毕业。
- 1996-1991 在波士顿地区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 1991-1998 在加利福尼亚州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 1998-2004 环球航海
- 2004年 与凤凰卫视合作,参与<<凤凰号下西洋>>的电视制作
只身孤帆环球航海简历- 1998年12月14日 驾“信天翁”离开美国加州的旧金山。
- 1999年12月31日到新西兰的奥克兰庆祝2000年千禧。
- 2000年2月17日离惠灵顿再征合恩角
- 2000年4月1日 过合恩角后进智利的威廉港
- 2002年3月19日 经90节飓风袭击后,过第五大角,进新西兰的斯悌沃尔特岛。
- 2002年4月9日回到首都惠灵顿,二年一月二十三天环绕地球。此时离旧金山三年四月二十六天.
- 2004年5月抵 香港
翁以煊觉得航行在海上,就好像久违自然的心回到故乡。他说,"扬帆远航能给人难以比拟的快乐。当你置身变幻无常的大海波涛中,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工伟力,当你战胜一次次风险时,能体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当你被浩无边际的蓝天和海洋拥抱时,才会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天人合一;当你身边盘旋着成群的信天翁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宠辱皆忘。"
像一把刀子"美国南加州,就在大海的边上,非常漂亮的海,那时我就有一种向往,想知道大海的深处有什么东西。大海有很多的岛屿,有很多的国家和地方,只有通过船才可以到那里。"45岁的翁以煊,一米七几的个头,黑黑的肤色,浓眉大眼。24年前他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13年前(1991年)在美国加州买了一艘船,从此开始了他的海上人生。
1998年12月14日,翁以煊驾驶单桅帆船"信天翁号"从旧金山金门桥起航,以3年4个月零26天成功环绕世界。途经26个国家及地区,航程两万一千海里,经过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四大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非洲),及五大角(合恩角、好望角、鲁汶角、塔斯梅尼亚西南角、斯悌沃尔特西南角)。
翁以煊,1959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哈尔滨(图库)科技大学电脑系。1980年在美籍伯父的赞助下去了美国。1985年毕业于美国德州(图库)大学电脑科学系。1998年环球航海前先后在波士顿和加州从事了13年的电脑软件开发。
"21岁时,在美国,我是一个外国人,一个需要努力的人。那时要为生存而奔波。大学毕业时我入了美国籍,为了生活,我依然是一个需要努力的人。30岁时我在美国算是中产阶层了,安稳了,要有也都有了之后,我却时常感到一种茫然。就在这段时间,那是1991年我接触到航海。" 翁以煊说,不管心情多苦闷,一出了大海,所有烦恼都忘记了。没过多久,翁以煊便花了10万美元购入了这艘长12米、宽4米的二手单桅帆船,配上了自己的姓,叫"信天翁"。
翁以煊说,信天翁是南太平洋上常见的一种候鸟。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之上,在红霞、落日之下,在天和水之间,信天翁的身影是那样的迷人。那是生命与自然的对话。这种对话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美。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翁以煊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很想知道,一个人在自然里头,能不能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完全凭借自己和自然提供的东西,到底能够生存多久,到底生活能力有多丰富?
翁以煊突然觉得有种东西是他应该去追求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心里逐渐清晰定影:"随着2000年千禧年的临近,很多人都在计划实现一些人生的重要目标。为了满足自己和在40岁前不至于一事无成,我想展开一次个人的长途旅程,于是有了驾帆环游世界的规划。"
翁以煊为了这次的环球之旅认真地准备了6年。先是去学习潜水,然后买船。"我准备得确实很精密,我买了第一条船,完全是拿来学习,后来我有了钱了,又买了第二条船,好好装备了一遍,我又住在这个船上,有了两年的时间,把这个船完全了解,最后精心策划了一条航海的路线,从易到难,因为我还是没有什么经验,先沿着海边走,过小洋,过大洋,。航海是很综合的东西,要很多的知识的准备,还有身体上的准备,船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
"信天翁"是一艘相当高级的旧帆船,有可折式船底鳍,吃水1.5米深。可在浅岸行驶,放开后又能远航。翁以煊很是喜欢。
1998年12月14日,翁以煊驾驶着信天翁,离开旧金山开始了他的全球航海之旅。1999年元旦,他到达墨西哥海。2000年元旦,他到达新西兰。
翁以煊至今记得千禧年到来的那个时刻:新西兰港口静极了,人们似乎都熟睡了。突然,天空升起一团烟花,接着,港口沸腾了,城市沸腾了,大家都在庆祝新一轮千年的到来。就在那一霎,翁以煊流泪了。他是为自己流泪,2000年他已满40岁了,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愿望……
他说,"当风起来的时候,我的船就像刀子在水上滑似的,又稳又快。"
大海,故乡很多人都这样问过翁以煊,你是如何爱上航海的?跟你个人的性格、经历、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一个人驾驶帆船进行过环球航行,你是不是一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
翁以煊的回答朴实而真诚:我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长大的,然后到美国求学,变化很大,我早期的人生决定了我后来喜欢挑战、冒险。航海虽然很艰苦,但是也很享受,享受的是你回到自然中去,你得到的是最纯净的空气,最甜美的水,和最朴实友善的人,为了这些东西,放弃一点点物质上的享受是绝对值得的。
翁以煊的环球之旅到过南太平洋上的汤加王国以及法属波利尼西亚岛。翁以煊说在汤加王国潜水特别有意思,水特别清澈,水底下看得很远,水底下的珊瑚都是活的,像花一样,很大的花,你用手去摸它,很有质感,很软,是活的,这就是生命。法属波利尼西亚岛也是一个远离其他文明的地方。这个地方得天独厚,天气非常好,不冷不热,物产又很丰富,水果都可以烂在地上,老百姓吃不了这么多,海里面有鱼,这地方的人能歌善舞,非常愉快,长得胖胖的,特别是在岛上,外面有人来,他们很热情,用很多东西来招待客人,没有什么私心,有点像桃花源,像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
只身航海有浪漫情节,更有艰难险境。翁以煊说最艰险的是西方航海家称为海上"坟地"的智利合恩角。那里风暴异常,海水极冷。每年都有船只在这里沉没,无数人葬身鱼腹。巴拿马运河开凿和麦哲伦海峡畅通后,如今除了探险船外已没有其他船愿意涉险路过合恩角。翁以煊了解到,合恩角每年有几天时间刮的是顺风,风暴较弱。进入合恩角后,他采取了以柔克刚的策略:当风暴起时,收起风帆,任小船飘荡;一旦风暴平息,加大马力航行。有一回,他遇到了可怕的浪滚浪,大浪像一张张地毯那样向小船扑来,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一次次被掀翻。尽管穿着防水服,但他几乎被刺骨的海水冻成冰块。
到合恩角的前一天,风暴突然停了下来。天亮时,翁以煊抬头远望,巴塔格尼亚群山横亘在眼前,大海像湖水一样平静,老远海豚向我游过来,就跟鲤鱼跳龙门一样,围着我的船,像护航一样,把我送到贝格尔海峡,有很多的鸟,有很多雄伟的山,上面有冰和雪,非常漂亮。那里是与南极只差600多海里的水域,可翁以煊已连续在海上航行了46天。他回忆说,"看着欢快的海豚,我有一种神圣的成就感。这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辉煌的时刻"。
翁以煊觉得航行在海上,就好像久违自然的心回到故乡。他说,"扬帆远航能给人难以比拟的快乐。当你置身变幻无常的大海波涛中,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工伟力,当你战胜一次次风险时,能体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当你被浩无边际的蓝天和海洋拥抱时,才会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天人合一;当你身边盘旋着成群的信天翁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宠辱皆忘。"
航海是艰苦也是很危险的事,但航海让翁以煊享受到了一种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愉悦,享受到了一种最真实的生活。
想要有个家有人说,把房子建在海上,就注定一生漂泊。现在对翁以煊而言,他的船就像他的房子,而这些年来他也差不多都住在了海上。
翁以煊笑称他的"信天翁" 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有床,有起居室,而且站起来不用低头,过去我有一个日本朋友,我跟他开玩笑,我说这个船比你们东京的公寓怎么样,我的船可能比他的空间还大。"
而这次为了凤凰的西洋之旅,翁以煊在香港对"信天翁" 号进行了大幅度的维修和翻新,并根据方便电视摄制的需要更新配备和全新装修。内外变身后的"信天翁" 号也更名为"凤凰" 号,比以前要豪华先进多了。
还是用房子来比拟的话,翁以煊形容现在的"凤凰" 号船舱是一个V字型的"两室一厅的房",最后一个舱是双人床,船的中间是一厅,所谓一厅是两张长椅子,一边可以睡一个人,另一边可以睡两个人。有一个厨房、一个冰箱,而且有洗手间,可以淋浴,在启动机器的时候可以把水弄热。
翁以煊说以前最孤独的是,经过很多努力,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突然心静下来了,美丽的自然,美丽的幻想都在眼前,这时候没有人跟我共享,会感觉到非常的孤独。现在可以和全球的华人一起分享航海的乐趣,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经验,也很值得期待。
关于"凤凰号"下西洋回来后的打算,翁以煊沉吟了片刻,说其实一个人在海上久了,最想念的就是家。我北京家中的父母都已经很老了。他们都不希望看到我这么多年还是一个人。
人生如海,就有潮起潮落。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如果能够成家有孩子,生命就可以得到延续。
流浪的人儿终归是想要有个家。
"当风起来的时候,我的船就像刀子在水上滑似的,又稳又快。" 也许多年以后,希望翁以煊能将这个故事对着他的孩子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