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福茜
简介现实生活往往比一个小说人物的生活更为艰难。当霍普·克利欧沃特在《布拉柴维尔
海滨》里的谋害中得以幸存的时候,戴安·福茜却于1985年12月18日在卢旺达的大猩猩公园里被谋杀了。她的学生之一韦恩·麦戈瑞在谋杀案发生之后立即被捕,但随后因缺乏证据而被释放。按照玛丽安娜·托尔戈夫尼克的看法(《逝去的原始风情,原始智力与现代生活》,1990),这次没有弄清的神秘凶杀,是戴安·福茜的魅力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
由于受害者是女性,这个秘密包含着一种色情的独特快感,加上与一个潜在的黑人杀手相关的、一个白种女人受害者的种族的影响。由于事件发生在非洲,这桩罪行孕育着一些"非洲疯狂"的幻想。"
相关研究与戴安·福茜试图使大猩猩摆脱"迷雾"一样,一些传记作家和电影艺术家试图探索
和研究她"真实的"本性。托尔戈夫尼克认为,戴安·福茜的生平会被讲述得像一个"告诫的故事"("不要像她那样做")或者像一个"有启发性的故事"(学她的榜样)。如果说简·古道尔是一个"亲切的少女"、接着是一位"圣女",福茜就被表现为要么是一个英雄人物,要么是个在性方面充满挫折的放荡女子,一个"婊子加巫婆"。作为告诫故事的例子,可以引证哈罗德·海斯的传记《TheDarkRomanceofDianFossey》(《戴安·福茜的悲惨经历》,1990),以及亚历克斯·舒马托夫在《AfricanMadness》(《非洲的疯狂》,1988)上写的关于他参观福茜营地的报道。海斯和舒马托夫勾勒了一个在性方面遭受挫折的女人形象,她由于身材高大而找不到男人,就在酒精里和猿猴身边寻求安慰,慢慢地但是确实变成了疯子。他们在她对动物的爱、她不幸的青年时代(她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抛弃了)与被男人的爱所排斥的感觉之间确定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海斯和舒马托夫讲到福茜一生中树敌很多,其中有偷猎者,公园的看守人,工人,研究者。两位作家为麦戈瑞辩护,宣称无论是谁都有可能进行谋杀。即使是高地卡斯的《伊甸园的回忆》和影片《迷雾中的大猩猩》(1988),似乎也是关于戴安·福茜的"有启发性的故事",天平向否定的方向倾斜。
原文赏析高地卡斯在《伊甸园的回忆》里,是怀着矛盾的心情来描绘福茜的人格的。一方面自己认同于她,另一方面又把她表现为一个为外表操心的"巫婆":
我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戴安使我想起斯·刘易斯(1885-1951)的系列小说里的《纳尼亚的白雪王后》,她的魔力监视着纳尼亚王国,那里永远是冬天,但从来没有圣诞节……我惊讶的是这个我一向几乎崇拜的科学家,也如此关注她的外表。在丛林里,她曾经勇敢地面对180公斤的雄性大猩猩,然而她却似乎从她的诱惑力当中获得了她的自尊。我把这归因于她在1940和1950年代度过的青年时代,在那个时代她显得特别高大,像她那种身材的女人确实是没人追求的。无可置疑,当时有些高大的女人为了补救她们"不太女性化"的高大身材,夸张地给自己系上了饰带和花边。
相反,法雷·莫沃特的传记《戴安·福茜在大猩猩的故乡》(1988)和《与大猿猴一起散步》(1991),蒙哥玛丽为古道尔、高地卡斯和福茜所写的集体传记,可以作为圣徒传记来阅读。
改编影片在数量惊人的出版物--由轮到求助于其它文本的文章构成的复杂网络--当中,好莱坞根据福茜生平改编的著名影片《迷雾中的大猩猩》(1983),对于形成公众对福茜及其著作的看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迷雾中的大猩猩》之外,影片也把哈罗德·海斯的《戴安·福茜的悲惨经历》作为灵感的源泉,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正如海斯的著作一样,影片的中心问题是谋杀福茜的原因,whydunit(即why/hashe/doneit: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而不是追究凶手的身份:whodunit(即who/has/doneit:谁做了这件事情?)影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不知道谁是凶手,但戴安显然有许多敌人,而这是有一个正当的理由的:福茜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女人。从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开始,也就是福茜向路易斯·利基做自我介绍,问他自己能否去非洲的时候,她就显得像一个生硬的和令人担心的女人。在第二个场景里,福茜来到了非洲,我们马上就看到她习惯于一个白种女人所能有的奢侈,不容易适应非洲那种有点混乱的生活。她焦躁地吸着一支烟--人们看到她在影片里不断地吸烟和喝酒--而且大发脾气,因为她无法把行李运到工作的场所。福茜坚持一定要把箱子带在身边,因为里面有"她的电吹风,化妆用品,三角裤和乳罩。""如果不带它们,我就不去了。"即使是迫在眉睫的内战也未能改变福茜的计划,她还发表了这种放肆的意见:"如果一场内战挡了我的路,它最好小心它的屁股。"在影片里反复出现的对外表的关注,说明福茜是一个爱虚荣的女人。例如她对《国家地理》杂志没有提供"指甲油或者一个电吹风"感到愤怒,利基则写信指责她在"甜食、香烟、口红和洗发膏"方面花费太多。他建议她吸一种牌子不太昂贵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