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乡
沿革及简介
昔时本乡地区之原野广阔,俱是荒芜之地。清朝干隆二年,始有广东、福建二省移民辗转迁居于此,此时船斗庄有一大租馆,名称东振馆,招丁垦殖于今之东振一带,总居人数有三百余户之多,故于此地内落居,成一部落,名曰东振新庄,至清朝同治辛已年,因荖浓溪洪水泛滥,流失西北面一带之良田数千甲,部落内之房屋亦多故被毁,不克居住,住民乃迁徙至大车路,重建家园,共有二百余户。其名曰大车路者,盖以其路甚宽,可容牛车数辆并行之故也。
日据时代,将东振新庄改为东振新区,后合并加蚋埔区而成高树庄,其所以称为高树,乃因庄头木棉一株,其树甚高,分校十八盏,形如车盖冠于群树,故取之以为庄名之。
地理环境
本乡位于屏东平原之东北端,东经120°33'(新南村)至120°43'(新丰村)、北纬22°46'(广兴村)至22°53'(新丰村)。东连中央山脉与三地门乡为界:西以荖浓溪,北以浊水溪与高雄县美浓镇、六龟乡、茂林乡隔河为界,南以隘寮溪(新南势溪)与里港乡、盐埔乡为邻。除东面连接山地外,其余三面,皆有溪流围绕,全乡面积共九十二平方公里。
本乡与里港间,原无河流阻隔,交通可以畅通。民国十九年,日人未整治淡水溪,乃将隘寮溪及武洛溪杜塞,另自目前高树大桥以下开凿新河道,引导前两溪之河水泄入土库二层溪,而成现今之情况。
本乡地形,东南面属恒春丘陵之一部份;其余皆为下淡水溪水系诸河川冲积而成之肥沃平原。本乡之气候属于热带性气候,每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二八度。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四季划分不甚显著。年平均降雨量约2500公厘。其中五至九月为雨季,降雨量最多,每年台风季节,因东边中央山脉阻挡,故风势不大,乡人俗称台风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