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炮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天津炮台

由于天津的地理位置致关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围要地曾建有炮台七处,分布于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庄东和城西双忠庙等地。可三宝之一的炮台是这七处之外的大沽口炮台。 大沽炮台兴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守炮台的士兵奋勇反击,打沉了联军军舰四艘。但由于总督谭建襄畏敌先逃,炮台终于被攻陷,联军长驱直入,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战后,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拥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务比以前更为加固。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之役,大沽口外的军舰三十余艘,向大沽炮台猛功,守军伤亡惨重,大沽终被攻占。 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除了天津城墙,次年,即将大沽炮台连同其他沿海炮台、兵营尽皆拆除。从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垒垒,成为历史陈迹了。

在城外四周建有七座炮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沽口炮台。每座炮台有士兵日夜看守,以保卫城区的安全。“七台环向”曾列为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