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东村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圩东村地理位置
圩东村位于刁坊镇东西部,东部隔河对岸是新兴村,南部是刁坊镇府所在地,是镇政治、文化、交通、经济的中心,间中是长征村,西北连接罗坝村。
行政区划
村内所辖细布岭陈屋,上下黎屋,大塘唇黄屋黎屋,新黎屋,雪光岭新老刁屋,沙圳上新老陈屋共三队,高屋廖屋,新廖屋、刘屋、棉祗坝丘屋,曾屋、蓝子黄,1956年合水移入村南面移民房八栋屋移民房共有3个自然屋住点。
姓氏分布
截止至2005年底,该村共有村民小组23个。总农户565户,总人口2217人。村中有黄、陈、黎、刁、廖、高、刘、李、练、丘、曾等十一个姓氏杂在其中。
自然状况
2005年该村有851亩水田,旱地120亩,山畲地500亩。全村西沟、兴将公路从北向西南贯穿其中,把村民分为西沟东和西沟西两部分。
历史沿革
村委会在兴将公路开发区旁,便于村民联系方便为村民办事,解放后统称罗坝乡,1978年以后改为圩东大队,1984—1987为圩东乡。1987年四月改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9月统改为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四月按选举法选出第一届村委会。
农村经济
1、该村春夏两季主要种植水稻为主,改革开放主要靠常规种植,费时、费力,投资大、成本重、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采用科学种田,培育良种、机耕操作。塑盘抛秧、科学管理,产量大增,实现吨谷村。除主粮外一年四季早熟与迟熟相间,主粮与杂粮(蚕豆、雪豆、小麦、粟类),花生、黄豆相间,瓜果相配,村中龙眼耀眼西沟,柑橙遍布山岭。
2、工副业也应运而生,2005年该村有劳动力1040人,除经营好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外,还加工纺织或修理农用具,或自养猪、牛、羊、鸡。
3、引资、筑巢,招商成为重要任务。
基础建设
1、水利: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村共开了5条主要排灌沟,挖了截洪沟,修筑了高灌沟,农田耕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从2000年起,连续三年,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采取农田农户出,农业大家帮的办法,很快集资10多万元,搞了水沟三面光的工程,计有1000米长,但由于地处低洼,电排站毁坏,还有一部分农田不能旱涝保收。
2、乡道建设:全村有主道2.5公里,虽属主道,但仍是差,泥地质、品位低。1996年后实行公路硬底化,该村集资30多万元铺筑水坭乡道。兴将公路贯穿南北,又有沙刁路、沙雪路、还有高廖屋门前的水泥硬底的道路。
3、学校布局:村中有一所镇中心小学解决本村适龄儿童入学主要问题,但村边远地还有几个生产队的小孩要进入过去双岗小学读书,跨村不方便,学校又破烂,经村与村协商,政府出钱,商贤投资,村民出力共同把双岗小学建设好,便于儿童入学。
4、计生工作:全村上下认真贯彻基本政策,突出重点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推广“三为主,三结合”的承包责任制,出生率逐年下降。
历届领导
时间 村别 书记
1976-1978 圩东 李道金
1978-1992 圩东 黎胜招
1992- 圩东 黄思明
名人乡贤
廖鸣欧 烈士将军
陈清涛 广州海关关长
陈梦涛 海南报社正处级
陈汉良 华南工学院教授退休
刘光平 深圳公安局处长
陈振强 广州军区某部副团级
陈锐鹏 副厅级,退休
黄思源 兴宁公路局副局长[1]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草庙镇圩东村基本概况
草庙镇圩东村地处大丰市东南部黄海之滨,截止至2002年底,该村占地面积5.2 平方公8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469户,1378人,耕地面积4180亩,有林地面积1140亩。圩东村利用海堤、圩堆、青坎、河坡、沟边大搞植树造林,拓植经济林果,全村现有成片造林面积700亩, 农田防护林网覆盖全村,所有耕地全部实现经济林网化,林木覆盖率达40%,初步形成了“河堤圩堆树成林,道路两旁树成行,农田沟边树成网”的圩东绿化生态经济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62元,曾荣获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称号。“圩东经验”就是“科学规划,优选品种,加强管理,注重市场,以林兴村,以果富民”,已成为大丰市农田经济林网建设的典型。
农业概况
圩东村以前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常遭受台风、雨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和研究拟定了“以林兴村、以果富民”的发展思路,并在全村形成了共识,确立了三种模式:
一是成片造林模式。在全村四周营造了700 亩成片速生丰产林,主要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农田防护林网模式。全村由东向西,每150米营造一条农田防护林,主要用于防风抗台,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三是农田经济林网模式。以东西向每50米营造一条经济林网,主要用于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过程中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成片造林与农田林网相结合,农田四周及村庄均为林木所防护;二是农田防护林网与经济林网相结合。
三是长短线相结合,并且村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实行一包到底硬上交的办法。以经济林网为例,以长度定株数,以株数定上交,树跟田走,田随人走,从根本上解决了“春天栽,夏天黄,冬天下灶膛”的现象,成片造林以意杨为主,防护林则以荫蔽较小的水杉为主,经济林以柿子为主,搭配杜仲、银杏,以长补短,长短结合。
同时,开展了三项服务:一是提供苗木服务。村划出20亩地,建立苗圃,做到自繁、自育、自栽,就地取材,既降低了苗木成本,又9保证了苗木质量。
二是提供技术服务。该村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村讲课,主要传授果树栽培管理及病虫防治技术。
三是提供销售服务。凡外地来收购果品的商贩,优先提供经营场地,并帮助安排食宿。
与此同时,还注重培植自己的果品经纪人,并制定优惠政策,对销售本地果品达到一定规模的大户进行奖励。小型水利土方任务上,以资代劳,农忙季节村林业队组织劳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2002年该村已培养出果品经纪人8人, 并利用各种关系在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销售网点4个,与广州等地6个商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营造农田经济林网,促进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1999年全村成片造林活林木蓄积量达1万多立方米, 每年为集体增加净收入30多万元。全村4180亩经济林网,共105条,总长52.5公里。1999 年全村3000多亩柿子林网折实亩产柿子3500多公斤,亩产值2100元,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 经专家测算, 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130.5万元,其中果品收入95.9万元,占73.5 %。
同时, 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田间小气候。圩东村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已具雏形,从2002年起,被国家列为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点村、生态村建设试点村,被省列为沿海平原水土保持试点村。圩东村2002年起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了路、电、水、广播、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六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