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玛尔·海亚姆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或译作莪默·伽亚谟
Omar Khayyam,Ghiyasoddin Abu al-Fath
波斯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生于霍拉桑名城尼沙浦尔。幼年求学于学者莫瓦华克阿訇。成年后以其知识和才华,进入塞尔柱王朝玛列克沙赫苏丹的宫廷,担任太医和天文方面的职务。1074年曾修订历法,并主持筹建天文台。晚年生活艰辛,去过麦加朝觐。他生活在政治上受异族统治、思想上受宗教毒害、科学文化受摧残的时代。所写的许多四行诗都流露出受压抑的痛苦和愤懑的心情。在对自然、人生、社会和宗教等重要问题进行严肃探讨的四行诗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在以歌颂酒为主题的四行诗中,诗人大胆提倡追求现世人生的欢乐和自由幸福的生活。由于一些四行诗表现出对伊斯兰教的怀疑和否定,因而被当政的权贵和宗教上层人士称为“吞噬教义”的毒蛇。他的四行诗继承了萨曼王朝时期霍拉桑体的诗风,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洗练,不尚雕琢,感情充沛。
海亚姆生前以学者闻名,他去世50年后,1173年才有人在历史著作中提及他写过四行诗。这种类似中国绝句的微型诗体,在他手中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1208年,海亚姆诗集最早的抄本(藏剑桥大学图书馆)收有四行诗252首。1859年,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把他的四行诗译为英文出版,风行欧美。仅纽约图书馆就藏有500种不同的版本。中译本多年来主要借重于菲茨杰拉德的英译。如1919年胡适译为《七绝》2首,1922年郭沫若译为《鲁拜集》(鲁拜为中古波斯语的音译,意为四行诗),含诗101首。1982年出版了中译本《柔巴依集》。
早期生平
海亚姆于波斯东部城市纳霞堡(今伊朗境内)出生,是一名什叶派的穆斯林,小时候曾在巴尔赫(今阿富汗北部)居住,并跟随谢赫(意为“教长”)穆罕默德·曼苏尔(Muhammad Mansuri)学习,其后更跟随当时于最为有名的伊玛目莫瓦法克(Imam Mowaffaq Nishapuri,旧译“野芒”,又译“摩瓦伐克”)学习。
关于海亚姆的成长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在跟随莫瓦法克学习期间,海亚姆结识了两位日后成就非凡的同学。这两位同学分别是尼札姆·穆尔克(Nizam-ul-Mulk)及哈桑·萨巴哈(Hassan-i-Sabah,后来成为阿萨辛派的领袖)。他们三人结为好友,后来尼札姆·穆尔克成为了塞尔柱帝国的“维齐”(波斯语:波斯语:وزير;英语:Vizier,即“宰相”或“首席大臣”的意思),分别按照二人的要求而作出赏赐:哈桑·萨巴哈要求官位,但是由于野心太大,最终他在推翻尼札姆·穆尔克失败后并放逐;海亚姆就较为谦恭,他仅要求一个居住的地方,让他可以钻研科学及祈祷;于是,海亚姆每年可从纳霞堡的库房中获得1,200百密(mithkals)的黄金,他以后就是靠这笔年金过活的。
很多学者(如穆罕默德—阿里·福鲁吉(Mohammad-Ali Foroughi)及法札内·阿哈尔普尔(Farzaneh Aghaeipour))都质疑这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海亚姆与尼札姆·穆尔克的年纪相差三十岁,二人不太可能一起上学,而且三人在不同的地方成长,但无论如何这故事广为流传,这是可能由于三人在各方面的有卓越的表现海亚姆代表科学方面的成就、哈桑·萨巴哈代表变革,而尼札姆·穆尔克则代表权力、法治与秩序。
数学家海亚姆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于1070年写下影响深远的《代数问题的论证》(Treatise on Demonstration of Problems of Algebra),书中阐释了代数的原理,令波斯数学后来更传至欧洲。他亦发现解决三次方程以及更高次方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