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西街道
街道简介鼓西人极力营造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居住环境,让辖区居民能够实现“爱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学在社区”、“和在社区”的居住理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实力多年名列鼓楼区10个街镇的前列。2000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街道称号。辖内杨桥新村是街道规模最大的新村群,共有住宅61座,建筑面积11.88万平方米,居民2978户,人口1.2万。[1]
行政辖区下辖新民社区、梦山社区、西湖社区、陆庄社区、保定社区、后县社区、达明社区7个社区,有鼓楼、新民、达明、元帅、西元、丰登、后曹、湖滨、鼓西、善化、保定、高峰、陆庄、西洪、湖头、梦山、后县17个居委会。辖内有福州市第三中学、福州市第十八中学、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省京剧团、福州龙宇集团有限公司、市传染病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杨桥新村等单位;还有西湖公园、福州动物园、林则徐故居、高峰桥、陆庄桥、人字榕等人文胜迹。主要路街有:南北走向的新民路、肃威路、达明路、元帅路、通湖路、湖头街、光荣路以及东西走向的湖滨路、鼓西路、西洪路、梦山路等。[2]
辖区代码350102002:~001新民社区 ~002梦山社区 ~003西湖社区 ~004陆庄社区 ~005保定社区 ~006后县社区 ~007达明社区[3]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4435
男————————26939
女————————27496
家庭户户数————16364
家庭户总人口(总)— 49097
家庭户男—————23895
家庭户女—————25202
0-14岁(总)———— 7464
0-14岁男—————3922
0-14岁女—————3542
15-64岁(总) ———42080
15-64岁男 ————20719
15-64岁女 ————21361
65岁及以上(总)—— 4891
65岁及以上男———2298
65岁及以上女———259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1443[4]
历史沿革1950年9月,福州市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层人民政府时,成立鼓西居委会。1955年,鼓西居委会改称鼓西街道办事处。1957年辖文南、保定、善化、湖头、陆庄、西洪、西园、后曹、鼓西、高峰等10个居委会。1960年,街道办事处改制为“人民公社”。1963年4月,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改称“红湖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复称“鼓西街道办事处”,增设后县、湖滨2个居委会。1995年末,辖内东起杨桥路双抛桥与南街街道毗邻,西至西洪路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郊区接壤,南起杨桥中路与南街街道交界,北迄福州西湖公园北侧与华大街道为邻;共辖西洪、湖滨、文南、善化、保定、鼓西、湖头、后曹、西园、高峰、陆庄、后县、西河、物检、怡山、祭酒岭、农学院、凤湖、杨桥等19个居委会;总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7341户,63506人;处址设白马路17号。[5]
机构设置党政办、经济办、综治及市容办、计生办、财政所、统计站、劳动保障事务所、租赁站、城管中队、环卫站。[6]
经济产业街道辖区是聚经济商贸往来、古今闽越文化传承、名人才子云集的繁华中心城区。2001年,该街道完成社会总产出3.4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163.6万元,第三产业2.81亿元,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3.25亿元,税收人库5912.08万元,税收创历史新高。[7]
人文景观街道内自然文化景观汇萃,既有鼓西路历史悠久的鼓楼遗址,文北路林则徐的故居,裴仙宫的“榕城第一古榕树”,高峰桥的人字榕等休闲雅处,又有省博物馆、西湖公园、动物园、熊猫世界等游览胜地;而省京剧团、省杂技团、市闽剧一团等文化团体则带动了街道、社区群众文艺活动的活跃开展;街道的舞龙队、舞蹈队、腰鼓队、老人合唱队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与鼓西街道着力推动的西湖之“春雅、夏趣、秋韵、冬颂”文化建设活动相映衬,折射出以人为本和谐“西湖”的精神内涵,西湖文化底蕴不断被挖掘并呈现出无限魅力。[8]
地名由来肃威路地名由来肃威路位于鼓西路和省府路之间,原名“马房巷”,系清代闽浙总督署马房边的小巷。民国11年(1922年),萨镇冰出任福建省长,将衙署内西箭道划出,与马房巷合并,修建一条新型马路。当时,萨获授“肃威将军”衔,便以“肃威”作为路名。从此,马房巷的旧名消失,而肃威路一直沿用至今。达明路地名由来达明路北接省府路,有雅亮里、葛厝弄、小花巷相连,南通杨桥路入南后街。路名“达明”,《榕城考古略》载:“南折达五显桥,西龙须河,俗称弹棉河沿。”所谓“弹棉河沿”,指昔时手工弹棉的作坊,沿着龙须河设立。后以福州话“弹棉”谐声而定称“达明”,使地名雅化。民国时期,修筑马路,便取名“达明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