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灯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灯舞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灯节之夜除悬挂瑰丽多彩的彩灯外,还要表演各种以灯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如龙灯、荷花灯、云灯等,这些舞蹈统称灯舞。灯节始于汉代。隋唐以后灯节上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歌舞活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灯舞的描述和记载,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清以后,灯节舞灯之风更盛,不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成为皇室贵族庆祝节日的重要内容。

灯舞形式多样,从灯的外形上看,可分为 3类:①模拟各种动物形象的,如龙灯、鱼灯、蚌灯、鹤灯、凤凰灯、麒麟灯,蝴蝶灯、百鸟灯等;②模拟各种花卉的,如荷花灯、花灯、茶篮灯、西瓜灯等;③其他形式的,如船灯、车灯、伞灯、云灯、七巧灯、滚灯、黄河九曲灯等。

灯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它的艺术特点是以各类灯为道具,灯已成为这类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舞蹈时,有的将灯举在手上,如鱼灯;有的提在手中,如绣球灯;有的担在肩头,如茶篮灯;有的挂在腰间,如船灯;有的缀于腿部,如荷花灯;有的顶在头上,如顶灯;有的放在地上,如滚灯和黄河九曲灯等。有的一人舞一盏灯,如云灯;有的一人舞两盏灯,如莲花灯;还有多人舞一个组合起来的大灯,如龙灯。灯舞多为群舞,又多在夜晚表演,边舞边走各种图案队形,灯彩缤纷。灯舞的另一个特点是场面较大、气氛热烈。每逢灯节的夜晚,村头广场上,千姿百态的灯舞在锣鼓等打击乐的伴奏下,相率而起,加上烟火、爆竹,蔚为壮观。

莲花灯舞

莲花灯:又叫“荷花灯”。做为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甚至在泰国也跳莲花灯舞。“莲花”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故莲花灯舞是民间灯舞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各地表演虽有不同,但莲花形灯色彩,都扎制的绚烂瑰丽。通常是舞者提或托在手中起舞,有一手拿一灯,有一手拿两灯,也有两手各执一灯。夜晚表演,灯内燃烛。在形式上以女子集体舞为多,常见的是九个少女表演的“九莲灯”,也有男女对舞的。一般多载歌载舞,并以旋灯技巧和队形变化为其突出特征,舞蹈轻松活泼。旧时,有的道士在做道场中,也跳莲花灯。

甘泉县莲花灯舞

陕西省甘泉县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隋炀帝在府村修建的行宫,与甘泉县隋唐玉液酒一脉相承。

这种艺术形式,以代表着女性阴柔的莲花和男性阳刚的鱼为吉祥图案,舞蹈者手中各持莲花灯、鱼纹灯,在既类似于关中秦音,又类似于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调伴凑下且歌且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意蕴包含着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艺术风格既具有汉唐雄风的宽广恢宏,又融合了甘泉鱼米之乡的文雅秀丽色彩。

甘泉莲花灯表演形式分为两种:“走灯”和“跑灯”。走灯即过街表演,基本以转变图案前进的形式进行,步伐有圆场步,散膀端灯步,左跳步举灯,交叉划灯步,乐舞步,信息步,秧歌步七种。“跑灯”为场地表演,以穿插变化吉祥图案为主,主要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张灯结彩等。跑灯用碎步移动。

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移,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见粼光闪烁,秀女仙姬婆娑穿行于莲叶碧波间,其声莺莺,其舞婀娜,别有一番意境。

这种艺术形式,与充满阳刚之气的“延安五鼓”相比,在气韵审美上多了几份宫廷的雅致,少了几份乡野的粗犷。

九九年甘泉县组织人员进一步挖掘整理这一民间瑰宝,从词曲舞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既可大型广场表演,又可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艺术品味既承袭了传统文化之精华,又融合了现代意识,观之,如饮隋唐玉液美酒,回味无穷。

福建省建宁莲花灯

建宁花灯舞成于何时,无从考察,据说与其它灯舞盛于明朝,像朱元彰皇帝的马皇后的“福”字灯有关一样盛行。莲花灯框架由能工巧匠用竹篾精工扎成,一般高三十厘米,形状各异,有花篮样的,有花钵样的,也有其它样子的,外面用红、紫、白等有色纸裱糊而成,四周框上花边,里面用彩色油纸扎出莲花样,再在莲花内放一个竹筒或小磁碗,在小竹筒或小磁碗里入上清油,放上灯芯点亮,也有用蜡烛的,这样五颜六色,伴着宴堂乐舞动起来,就像和风吹过瑶池里的莲花一样,摇曳多姿,显得精美绝伦。莲花灯舞先是与舞龙灯结合起来,前是莲花灯后龙灯,后,独立成一种民间舞蹈。莲花灯舞的编排一般由多个扮装女子组成,后面还有四个女子分别写着“风调雨顺”,或“人寿年丰”等字屏灯。跳花灯舞的均双手各执莲花灯一个,踏着乐曲轻歌漫舞,并变换出不同的队形,人与灯共翩跹,人与花相辉映,一曲告终,舞蹈的女子会以灯组字定格出 “福”、“丰”、“吉”、“富”、等字形,或拼出一朵莲花形。伴舞的乐曲也多有多种曲调,有时还会唱一段戏文或一段民间小调,以博得人们的喜爱。

还有一种莲花灯,是玩龙灯化龙灯时扎的送龙莲花灯。送龙归海的那天,要用彩色油纸扎好多莲花形灯,灯里放上清油或蜡烛点亮,放入河里让其自漂走,在爆竹声、宴堂乐和老人的念经声里,龙灯化为灰烬,莲花灯顺水流走。这样金龙归海,一年人寿年丰。

莆田九品莲花灯

《九品莲花灯》亦名《九莲灯》,是民间宗教“三教”中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祭祀舞蹈。

此舞在夜间表演,地点一般选在大厅或广场。表演区称为“祭坛”,摆有十张供桌。表演者手执莲花灯绕桌而舞。莲花灯以细竹篾扎成灯胚,最初糊上锡箔纸做的片片花瓣,至今都已改成用绉纹纸,内点烛火。表演时,舞者或大圈绕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朵朵莲花,烁烁闪光,似空中流霞,绚丽多次,如夏夜萤火,变幻莫测。

《九品莲花灯》的起源几乎与“三教”同时。

最早流行于福建省莆仙一带,后由三教信徒的传播,遍及各地。凡是建有三教祠的地方,都保留着这个舞蹈。

《九品莲花灯》一般是应主家邀请才演出的,目的是为已死去的亲人超度,民间俗称“报父母恩”。表演是义务的,不取报酬,主家只要管几餐不论斋劳的家常便饭就行。

此舞世代相传,有的逐渐失传,有的删繁就简,流传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舞蹈以丰富的队形变化为其特色。因受供桌限制,队形变化有严格的路线。

《九品莲花灯》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如《九品莲台》、《一江风》、《怨》等都是当地群众熟悉又喜爱的民间音乐,这些曲牌皆来自莆仙的“十音八乐”和莆仙戏音乐。该舞的节奏多变,而多变的节奏主要通过鼓点来体现。

此舞所用的服装也很有特色。表演者所穿戴的三教服具是创始人林兆恩亲自制定的。

《九品莲花灯》在表演形式上因场地、人数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祭坛的宽窄,供桌的多少和表演者的增减而变化。

《九品莲花灯》过去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1956年,仙游县文化馆决定对这个舞蹈进行整理加工,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从《九品莲花灯》的母体中,脱胎出一个新的《九莲灯》来。这样,一个古色古香而又典雅秀丽的民间舞蹈,搬上了剧院的舞台,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镇平九莲灯

在河南省镇平县,《九莲灯》又名《对花灯》,是流传在镇平县的一种比较优秀的民间舞蹈。

关于《九莲灯》的起源据说与明末清初的“白莲教”有关。20世纪40年代以前,跳九莲灯的演员都是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仙女打扮。有时上身穿红大襟布衫,下穿蓝裤子,头上饰古装女子发式;有时男子打扮头系白毛巾,身挂铜吵铃,走起来一片丁当响。莲花灯是用白纸糊成,上边喷洒红颜色,没有弦乐伴奏,只有打击乐和唢呐伴奏。所对画面主要有“二龙戏珠”、“蛇脱皮”、“长城”、“八仙饮酒”、“刘海戏蟾”、“船”、“桥”、“鹊天桥”、“大枣山”、“金香炉”、“金铰剪”、“七星勺”、“石牌坊”、“伞”、“宝塔山”、“弓”、“倒卷帘”、“银花”、“妇女迭布”、“龙掉挂”、“凤凰寻窝”、“芭蕉扇”、“黄河”、“琉璃井”、“大雁飞”等,主要字面有:“十”、“土”、“王”、“大”、“天”、“夫”等30多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员都由女子扮演了。在音乐的伴奏上,除原来的打击乐和唢呐外,加上了戏曲上用的大弦。内容上更加丰富,画面有:“照妖镜”、“木匠解木”、“凤凰双展翅”、“梯田”、“葵花”、“飞机”、“水渠”等50多个画面,字面有“元旦”、“三八”、“五一”、“七一”、“国庆”、“天安门”、“日”、“月”、“丰”、“田”等30多个。

全舞共分四个部分:下凡—观灯—对花灯—留恋人间。由九个仙女每人各持四盏莲花灯,摆画面、变队形,利用莲花灯巧对画面。[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