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皮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历史渊源新乡“马皮舞”始于明代,由古代旱灾时祈雨的祭祀舞演变发展而来,

马皮舞
马皮舞

后从山西洪桐县随移民迁至新乡。这种舞分为三个流派,仅存西南流派,流行于获嘉县杜官滩坑西村一带。

“神马皮”又称“马皮舞”,以“钉马祭天,皮革制鞭,武舞兼备”为特点,“马皮舞”在1983年被专家确定为全国惟一、获嘉县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特殊的表演风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神马皮”始于明,盛于清,在民国时渐入湮境。

表演形式“马皮舞”的表演由一人居中,展挥重约30斤、长7米的巨鞭绝技,八人扮马绕圈作舞。扮马者身背“将架”,“将架”上披红挂绿,并缀有数枚铜铃,叮当作响,意为“响马”已改邪归正。“将架”上描绘刘备、关羽、张飞、孔明、黄忠等诸将图像。

马皮舞
马皮舞

古时候演出“马皮舞”,在掏花过门时,执鞭者每甩响鞭,都要首拜刘备,次拜孔明,再拜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后随时代变迁,演出中取消了“拜将”形式,而以巨鞭武技和扮马将架(墙队)武技相结合。传统表演中墙队以大跑为主,颇耗力气;现代表演在跑动的基础上填入步法和手势(如藏式舞步节奏、锣鼓节奏、踢踏的振步节奏等形式),表演起来,既节省体力,又节奏灵活鲜明,具较强的可观赏性。

据一位采风记者描述,“马皮舞”演出场景如下:在村西头一块空闲场地上,一名50多岁的中年汉子,手执一条长约6米的巨鞭不停地挥舞,另有8名青年男女,分穿红裤褂和黄裤褂,肩上背着一个红漆木架,上面饰有一朵大红花和两排铜铃,围着舞鞭者,或跑圈,或分立两旁,变着各种队形。另有手持青刀的男子和持棍者,与舞鞭者对打,摆出“鹰击长空”、“麒麟踏雪”等造型。

舞蹈现状

马皮舞
马皮舞

2004年,新乡“马皮舞”被列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名录,但会此种民间舞蹈技艺的传人甚少,和其他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一样,“马皮舞”需要社会更多的保护和关注。[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