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津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程津培

程津培,男,汉族,1948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灌云。化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5月加入中国致公党,现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天津市委名誉主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教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等职。

程津培1972年8月至1975年8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就读。1975年8月至1978年9月在天津塘沽师范学院任教。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南开大学就读。1981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南开大学任教。1982年12月至1987年2月在美国西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博士。1987年3月至1988年8月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后。1988年9月起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97年至2002年任致公党天津市委主委,1998年至2002年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2000年4月至2008年4月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12月当选中国致公党第十二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

程津培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i)一氧化氮(NO)生物信使分子生理作用的化学本质;ii)环肽的仿生分子识别研究和催化不对称合成;iii)NADH辅酶模型的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机理;vi)各类化学键能量;v)各类有机活泼中间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其结构效应。自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含八五重大、九五重点各一项)、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两项、博士点基金两项等。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一项、面上基金两项、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博士点基金一项、与香港合作课题一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内圈刊物68篇 (IF>3.50为36篇);其他文章中,《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化学学报》共26篇,CCL (中国化学快报)4篇,Review book series 1篇。

主要研究成果

一、键能方法学

化学反应实质上就是键的重组,因此键能研究非常重要。但以前测定BDE的气态方法十分复杂,极大地限制了键能的广泛应用。程津培教授通过热力学的设计,利用pKa等易得物理量的测定,巧妙地避开了气相化学带来的复杂性,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键能测定新方法。这个方法在保障精度的基础上,使测定效率提高了至少几十倍,因此大大方便了键能的系统研究及应用。

二、Class O及相关自由基的取代基效应研究

在程津培教授最近的JACS和JOC文章中,他们总结了该组过去十余年系统研究自由基热力学稳定性的取代基效应所取得的成果,揭示了重要的未知规律。他们证实,杂原子基“O类”自由基,即它可被EDG稳定,但却被EWG去稳定,这一点以前是未被认识到的。还证实,相当多的碳自由基并不是Class S自由基这一“反常识”的新规律。还发现了“Counter-O”自由基的存在,并给出合理解释。他们对自由基的取代基效应首次做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归纳,提出了自由基本征极性的方向及大小是控制取代基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观点。还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解释了“O”,“S”和“Counter-O”三种基本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这项工作是对自由基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对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开辟了NO生理作用的物理有机研究的新方向

首次把NO转移的热力学驱动力的概念引入到NO研究中,开辟了载体分子Y-NO的键能这一新的研究领域。NO虽然在许多生命现象中起关键作用,但这种独特的生物信使在体内并不大量存在,常常是储藏于载体之中,通过转移到受体来传递信息或发生生理作用。显然,NO转移的趋势和机理应与其热力学驱动力有关,但在程津培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之前学术界对此却未做任何研究。目前该课题组在这方面的工作已发表两篇JACS CommEd和数篇JOC,对理解NO生理作用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建立了NADH辅酶模型反应机理的第一个定量判据—能量判据

NADH是近年来倍受化学界关注的氧化还原辅酶,这主要是因为其对还原反应的机理一直辩论未果。一种意见认为反应中发生的负氢转移是一步反应,而另一种则认为应该是电子转移引发的多步反应。在争论的二十多年间,两种机理都积累了各自的证据,但却无人讨论过究竟是何种因素会导致不同的机理,也没人注意两者之间究竟有无联系。最近,程津培组通过对各种NADH反应机理的每个基元步骤的能量的系统测定和分析,建立了预测机理的第一个能量判据。他们指出,机理的不同其实是由于底物接受电子的能力有所区别造成的。根据NADH模型与底物间电子转移能垒DE从高到低的变化,机理有一个从“一步”到“多步”的渐变过程,所以两种机理之间并无质的矛盾。通过对大量反应的归纳,他们确定能垒DE = 1.0 V即为该反应通用的能量判据。即当DE >> 1.0 V时,负氢转移为一步机理;若DE << 1.0 V时,则为eT-引发的多步机理;若DE接近1V,两种机理竞争存在,反应按“杂化”机理进行。这个判据已被文献中已知的实验事实所证实具有普适性。

五、建立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性的统一标度

Ylide在合成中仍是当今热点,近年来它的种类更是扩展到As、Sb等许多其它元素。在理论界,对其正负电荷究竟是如何bonding的也有很大争议。而无论是讨论其合成上的表现还是研究bonding,都需要“热力学稳定性”这个重要参数。以前文献中只涉及了简单磷、氮叶立德的pKa,对其它种类ylide的反应性则只是凭经验来估计。而且以往的pKa是在不同溶剂中测的,故实际上并不存在ylide稳定性的统一标度,这就大大影响了对叶立德化学的理解和应用。最近,程津培等建立了含N、P、As、S、Se、Te六大类共60多个ylide的统一的稳定性标度,是迄今最完整的稳定性序列,为拓展叶立德在合成中的应用和判断有关bonding的争议提供了定量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