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
景区特色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树林)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营盘镇,海拔1000--2802米,总面积2123公顷,距西安42公里,秦岭长隧穿腹而过,S102省道直达公园门口。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罕见的石林景观,以及秦岭冷杉、杜鹃林带、高山草甸和第四纪冰川遗迹所构成的特有的高山景观造就了这里中国少有的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汇聚一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1][2]
森林资源
连续数里路都是百年树龄的白栎,稀疏均匀,高大挺拔;笼罩在树顶上的雾还是那么浓,好像天是被树梢顶着。虽然看不见远景,但在路边不时能遇见形态各异的山石。一些藤本植物依然浓绿,在雾雨中青翠欲滴。一路上在白栎林里不时看见骨瘦嶙峋的龙骨木、鸡骨木,还有野樱桃、山楂、野花椒、刺海棠等各种大小乔木和大叶紫荆、五角枫、水青等一些名贵树木。快到石林的时候,一丛高大的五角枫屹立在一处光光的石上,脚下几乎没有土,基围约有四五米,根扎在山崖的缝隙里,主干却如滚龙抱柱。整体看去,气势庞大,枝生云梦、叶拍苍天。进入高山景观区,在梁脊上行走,两旁是巧夺天工的盆景园,那连片的高山树木不是在长高,而是在长着各种盆景形状,随便你细看哪一棵,都如人工制作的一般。连偏坡上偶尔出现的岩松也是秃秃的,一边无枝,一边的枝飘出好远,似是伸手迎客。离得远点的高山红桦林在雾里只是绺绺红云,靠近一点的,在雨中鲜红鲜红。[2]
基础设施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专道)修建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13.9公里旅游专用道路,新建了羚牛谷3.7公里人行步道,完成了景区内部分河堤、水电等基础设施,公园首期工程已基本结束,以三峡六园八瀑十桥三十六潭及原始森林为主要景观的小环线旅游线路已基本建成,至此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神秘面纱被揭开。
为使公园能够尽快开园并对外接待游客,柞水县正加快公园综合服务区、广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公园早日开园创造条件。加快景区环线景观改造及六尺岭石林景观和牛背梁高山景观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尽快丰富旅游景点,提高公园品位。[1]
交通贴士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其中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凤凰古镇、柞水溶洞、牛脊背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柞水的发展。原先西安至柞水的公路盘山而建,先后要翻越秦岭两道山岭,总行程146公里,最快也得三四个小时。如果遇到冬季大雪封山,那么这条公路将完全瘫痪。尽管柞水县旅游资源丰富,但落后的公路交通阻碍了游客的进入,非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制约了农副产品的及时输出。
西安-安康高速公路西安-柞水段,始于西安绕城公路南段雁塔互通式立交,向南经太乙宫、五台乡、石砭峪乡、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到柞水营盘镇,路线长度43.82公里,另设韦曲连接线6公里。该段起点雁塔立交至太乙宫立交段18.7公里,路基宽26米,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太乙宫立交以南25.12公里,路基宽24.5米,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连接线从韦(曲)鸣(犊)公路交叉处至雁(塔)、引(镇)公路,设计标准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7米。全线共设大中桥5座,隧道11处。西柞高速公路的贯通,使西安至柞水的行车距离缩短为64公里,行车用时只需半个多小时。
柞水特产优良滋补品---柞水野生猕猴桃初秋,目之所及,苍翠的绿色一望无际,碗口大的树叶下一串串的猕猴桃已经渐渐成熟,那毛茸茸的果子在凉爽的微风中荡着秋千,沐着阳光,泛出谈谈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
柞水野生猕猴桃(又名杨桃)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柞水县猕猴桃风味奇特,生食酸适口,梅味浓郁,味鲜汁多,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及硇、诸、锌、VC等元素,VC含量居水果之首,被人们称为第七大营养素,是高空、海底、矿井,高山等特种工作人员及老弱妇幼的优良滋补品,其特色就在于“野”字,野得自然,野得有味,是流动的山野风情!柞水板栗
柞水盛产板栗。柞水板栗原名柞水大红栗,为中国栗北方品种中优良品种之一,以个大色润,甜脆适口,果粒饱满,营养丰富,品质独特著称。
板栗的祖师地在柞水七坪的栗园塘,此地原属镇安,故而挂名镇安大板栗,久负盛名。清《陕西通志》载:“镇安大板栗出沙坪、租子川(沙坪即柞水下梁。租子川即柞水西川),秦为贡品”。栗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誉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贤孝上品”。
柞水板栗含淀粉65—70%,葡萄糖19%,含19种微量无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栗中极品。
柞水板栗生食、熟食均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板栗除生、熟食外还可作为主要原料加工成板栗汁、板栗粉、栗子羹、栗子蜜饯、板栗罐头、,栗子巧克力等风味食品,还可做成各种糕点的馅料。包谷酒
镇安人都会腌腊肉,镇安人都会酿造包谷酒。在镇安民间去访问,你如果想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样,首先弯腰揭开酒缸上的大石板,量一量里面酒的深度,其次,抬头向上,数一数屋檩上挂的腊肉块子有多少,就心中有数了。镇安水土好,水乃生命之源,水的软硬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软水煮饭,食不耐饥,硬水煮饭,吃了不容易消化,所以,一个胃口娇气的人猛然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不服水土换肚子,然而到镇安出差的人,从来没有发生过换肚子的现象。镇安的好水,养育出如花似玉的镇安女子;镇安的好水,酿造出回味无穷的包谷酒。柞水香椿
柞水盛产香椿。高山、川垣、河谷处处皆有。家植的、野生的数不胜数。
阳春三四月,正是采椿时,家家人攀树,户户刀不闲,采椿芽、制香菜,售于市,一派繁忙景象。
柞水红香椿加工厂生产的“牛背梁”牌柞水红香椿2005年获绿色食品认证,并在第11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柞水核桃
挂在枝头,煞是惹人喜爱核桃,在柞水几乎家家有之。沟沟峁峁,路旁村边,房前屋后长满了碧绿高壮的核桃树。入秋时节,满树碧玉般的核桃在夕阳里显得饱满而润泽。
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秦岭以南土地稀少而贫瘠,穷苦人民尽管日出日作,日落而息,挥汗如雨,万般辛劳,仍然过着凄苦的生活。天上有位心地善良的有阿番神,非常同情地上的人们,背着天王偷偷地打开天门,将一把“神果”的种子撒向秦岭以南的大地上,这就是核桃。自此以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家家户户有核桃,除满足自己食用外还将它运到山外换粮食,换布匹,换油盐,过上了衣食饱暖的生活。这就是柞水盛产核桃的缘由。
在柞水,核桃以其产量之高、质量之优被誉为“四大干果”之首。古历七月半核桃收获忙,家家户户打核桃,放置数日除青皮,晒于石板房面上,装于木柜竹篓中。
柞水人憨厚、好客,核桃成了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主要食品。有朋自远方来,抓几把核桃放入盘中,让客人边敲吃核桃,边叙家常,别有一番情趣;到外地、入都市、走亲戚、访亲友,带上十来八斤核桃,亲朋们对山里的特产倍加珍爱,如获至宝。
柞水盛产核桃,柞水人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核桃食文化。琥珀桃仁,是柞水菜肴的精品。先将核桃仁加石粉水煮脱涩,然后化少许白糖拌入桃仁中,倒在锅内用水焖,捞起后,将桃仁连同麦牙糖倒人油锅炸6、7成熟时捞起,加芝麻拌匀即可。琥珀桃仁,青脆可口,香味宜人,食者赞不绝口。
核桃饼,是柞水常见饭食之一。将桃仁用火锅炕6、7成熟后捣成粉状,加油盐、葱花调料,包入揉好的面团内擀成饼,在油锅内煎熟,吃起来味长留口,香郁久存。
柞水民俗风情柞水渔鼓
柞水渔鼓又称渔鼓道情,其伴奏乐器渔鼓筒又称为道筒,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一般在13-14厘米左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滚”、“抹”、“弹”等。渔鼓的表演分站唱和坐唱两种形式,演唱者怀抱渔鼓兼操简板和铜镲,为演唱伴奏。
柞水花鼓与镇安花鼓、商洛花鼓属于同胞姐妹,但又有自己特别的风韵雅致。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闲时从艺。1996年之前,柞水还有十多副花鼓“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边学艺、边演出。柞水花鼓
柞水花鼓戏,可称作是柞水民歌剧。其音乐有三个特点、三大部分。三个特点:一是群众性。柞水花鼓根植于民间,与柞水人的方言语言、柞水的民歌小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是创作的集体性。花鼓戏从湖北、安康到柞水,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流传过程中,曾有无数人参与创作、加工、润色,从而凝聚了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三是可变性。历史上的花鼓音乐没有乐谱,靠口头传唱。在传唱中,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方言语音不同,会发生若干变化,使同一剧种的唱腔形成为几个不同风格的流派。
三大音乐体系:一是八岔调,又称打锣腔。八岔调又分“阴八岔”和“阳八岔”。“阴八岔”曲调结构只有一句,抒情性较强,一般只有八岔调的开头演唱。“阳八岔”曲调结构分上、下句,乐句短小,曲调明快、热烈,唱时有众人帮腔。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是春节社火中赶旱船的唱法,一人主唱,众人帮腔,每句中间有固定的锣鼓过门。二是筒子腔,又称大筒子、筒子戏,是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而得名。其曲调结构由上、下句分别加过门,基本对称的4个乐句组成。基本板式有小生调、老生调、平调、阴调等。三是民歌小调。由调式相同的小调连缀成一段完整的唱腔。柞水婚俗岭南风情 别具一格
柞水地域,从古至今,一向被称为岭南。岭南的风土人情,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风气淳厚,俗尚朴野”。岭南风情,别具一格,最能代表岭南风情的方方面面,莫过于结婚过程中的风俗习惯。
柞水境内的老户人家,十分重视嫁娶之道,其全部程序仍沿袭历史习惯,形成了柞水县特有的婚俗文化。
未婚前必央媒人以示郑重。婚事定妥后,男女双方各邀请亲朋告知,设宴招待,概不收礼。身居山乡僻壤的人,定婚之礼仍然风行,即男方必备腊肉一吊,束一红纸,茶酒两壶,系一红绳,名曰“壶瓶礼”。结婚之日,大摆宴席,客人以自身亲疏、年辈、地位而送礼金不等。
婚前必送彩礼,身居城镇的人也不例外,只不过形式从简而已。男方给女方彩礼的多少,依男方经济状况和女方协商而定。送彩礼时,男方要选择一位能说会道的且为“全人”的男长者前去送礼,女方要找一位能言善辩的男“全人”把守大门。双方一接触,变开始“舌战”几句之后,男方送礼的车轿方可获准入院。民间社火“社火”源于古老的宗教信仰。“因崇拜而思献媚,假歌舞以祈福佑”。社火的特指意义,是指春节期间民间带有媚神性质的风俗歌舞,它来源于人们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难避邪。在黄河流域,“社火”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
每当春节期间,陕西农村群众自发举行各种“社火”活动,单人列队步行表演的叫“地社火”,一人背负一至数人者叫“背社火”;用方桌、木板等物搭成高台,多人或数十人将角色抬着游走的叫“抬社火”;马车、牛车等车辆载着角色表演者叫“车社火”;角色骑在马或骡子上表演的叫“马社火”;还有将角色装扮成被刀砍斧劈、开堂剖肚恐怖状的叫“血社火”也叫“快活”!这种来至民间的祭祀活动,是民族感情的渲泄,又是才智和生命力展示。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吉祥如意。柞水特色称谓
柞水一带,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或“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音务)、“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儿童叫“仔”或叫“囝崽”、“娃”,把睡觉叫“困醒”、“晦醒”、“眯”,把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媒人叫红爷,客气叫讲礼,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传,留客叫立下,操菜叫捻菜,烧火叫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