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为宋微波教授。实验室目前共有研究人员 30 余人,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 高级工程师 5 人, 包括 博士生导师 13 人。
实验室目前涵盖 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和动物学三个博士点和三个硕士点,同时为国家水产学一级学科点和“水产养殖”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组成,包括拥有国内唯一的水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海水养殖教育部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岗位。近年来本室先后承担了近 20 项国家 “973” 、 “863” 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等重要研究项目, 解决了若干与海水健康养殖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 重要命题,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作为国内同类方向中唯一的部门重点实验室,本室为主取得了一系列本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成果,包括国家级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12 项、二等奖 9 项、专利 25 项, SCI 、 EI 收录论文 190 余篇。在国内海水养殖领域总体实力拥有公认的领军地位,部分研究领域居国际前沿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
1 养殖生态学
主要从事鱼、虾、贝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之个体生态学、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生态学和盐碱地池塘养殖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证实了对虾继饥饿后具有补偿生长现象,查明了补偿生长影响的重要规律和形成机制;发现水温周期性波动可明显促进对虾的生长,查明了变温和温度变化幅度等影响生长的规律和形成机制;查明了低洼盐碱地池塘水质的重要特点;发现了对虾养殖池塘浮游动物休眠卵携带 WSSV ,并查明了其传播该病毒的途径。
2 养殖病理 / 病害学
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动物的病害学、免疫学及病原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 在国家“ 973 ”课题的支持下,组织和领导了国内栉孔扇贝养殖中爆发性死亡症的探讨,在国内系统开展了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病原( AVND- 病毒)确认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对病原的单抗与多抗免疫技术的建立。 系统开展了对北方主要养殖动物的寄生与危害性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的病害与病原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 2004 )“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开展了鱼、虾、贝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海水养殖动物病原细菌膜蛋白研究及免疫学鉴定、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研究、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的现场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对虾病毒病流行的细胞与分子学机理、山东沿海扇贝疾病研究和防治、扇贝血细胞的特性及其免疫防御机能的研究等。
3 营养生理学
开展了我国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特征的研究。开辟了营养与免疫学、营养与贝壳生物矿化学和环境免疫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其中,鲍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特征的研究填补了国际在贝类的该领域的空白;在国际上开创了贝壳生物矿化的营养学机理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和环境友好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研究从理念和技术基础上促进了我国无公害水产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值 45 亿元以上。 开展了经济甲壳动物幼体消化酶合成、分泌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并利用幼体消化酶对饲料组成的适应性,创立了一种幼体营养需求研究的新方法 ; 研究了甲壳动物渗透调节和免疫调控的生理学机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 遗传育种学
开展了海洋经济贝类雌核发育与水产动物微卫星 DNA 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开展了牡蛎三倍体快速生长机理及多种水产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了海参及多种贝类的苗种繁育技术。在牡蛎三倍体、四倍体培育方面所取得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并成为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 2001 年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开展了大型海藻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创立了大型海藻细胞工程育苗—紫菜酶法育苗新体系,开发了海螺酶 I 、 II 、 III 号。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7 项,实现产值 2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