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是研制与生产外层空间飞行器、空间设备、武器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备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主要包括战略导弹、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机载设备和地面各种保障设备等产品和制造行业。航天工业是技术密集的工业部门之一,是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展的新兴工业部门,具有军民两方面的用途,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水平。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工业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新阶段。
航天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足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航天工业是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等工业为一体,与空气动力、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工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密集、高度综合,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和投资费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作用。航天工业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首先从探空火箭和导弹武器的生产开始,然后扩展到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工业占垄断地位;80年代,中国、日本、欧洲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兴起,改变了世界航天工业的格局;20世纪末,有2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独立的航天工业体系,其中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全世界航天工业的年度预算约达100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美、俄、法、英等国家的导弹生产占全世界总数的80%,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其中美、俄占70%以上。
航天工业产品基本上包括五大类:①导弹、航天器、运载火箭及其推进系统等支柱产品;②各类航天器上用的通信和导航设备、液压系统、雷达、电源及各种有效载荷等配套产品;③保障航天飞行的地面雷达、指挥和发射控制设备、自动测试设备、测控设备和模拟训练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产品;④航天器上的生产实验设备及其空间产品;⑤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网络及设备。
中国航天工业是一个新兴和迅速发展的产业,国家十分重视。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2月19日,自行研制的试验型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同年11月5日发射了自行制造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6月29日,自行研制的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完成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开始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卫星,并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使中国继苏、美、法、日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发射地球同步轨道“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并于4月16日定点成功;1988年9月7日,发射了太阳同步轨道“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93年,航天工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高技术产品增多,基本完成了多种型号火箭的科研、生产和飞行实验,包括“东方红”3号大容量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3号甲,“风云”2号气象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3号,返回式遥感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2号丁;另外,“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多次成功地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射卫星服务,新的返回式遥感卫星等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表明中国航天应用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研制的卫星返回系统、低温推进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等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航天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潜力。我国的航天工业还将尖端技术运用于民用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用航天产业化集群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投入五百亿元人民币,推动建立一个包括国家产业基地在内的民用航天产业化集群,以推进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2009年4月8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手打造。该基地将依托西安科教人才优势和现有航天产业资源优势,形成航天技术向其他技术转化的重要孵化器,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开展合作的平台之一。
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建设中将优先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战略价值和影响力、体现高新技术先导和辐射作用、具有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航天民用产业,重点发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计算机软件、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形成对区域经济和航天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