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河镇

1、安徽省庐江县罗河镇乡镇简介
罗河镇距庐江县城南37公里,毗邻枞阳、桐城二县市。全镇辖20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面积81.9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耕地3.4万亩。罗河镇水陆交通便捷,境内资源丰富。庐枞公路横穿全镇,与合铜公路呈“丁”字型相接,构筑了罗河与外界相联的公路网。罗昌河经白荡湖入长江,自古就是水路运输的主航道。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罗河铁矿、大包庄铁矿因储藏量大、品位高被载入中学地理教科书,闻名遐迩。旅游景观独具特色,其中弱母子陵坐落在新生村,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石碑万余块,别具一格,游人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罗河镇就庐南的边陲重镇,是本县南去枞阳要道,素有“鱼场”“米市”之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罗河镇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社会工业总产值3225万元,农业总产值4508万元,财政总收入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该镇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渐趋合理,种植业依照“压粮、扩经”的思路实现了快速发展。推广种植的1万亩红籽打瓜、2万亩优质油菜、5千亩高产地膜覆盖花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全镇大力提倡种草养鹅,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农户,种一亩草,养一百只鹅,增收一千元,形成养殖业的适应规模发展。
龙头企业和集体、个体经济协调发展。皖江白鹅公司成为该镇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它的动和辐射下,该镇走上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之;庐江纸业有限公司、卉森公司等一大批集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为工业富镇做了积极的贡献。基础设施日趋完美。全镇铺筑了60余公里的砂石公路,2公里街区水泥路面,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邮电、供电、供水、市场配套设施完备,拥有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和罗河大市场、畜禽市场等批零市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通过“两基”达标验收;有线电视、无线调频广播覆盖全镇;文明创建有声有色;综治、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经济环境稳定。
自然资源
罗河镇境内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资源。

罗河镇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部分矿藏储量很大,已发现的有磁铁、硫铁、铜、高岭土、明矾、叶蜡石、石膏等,最大的矿床有罗河铁矿床和大包庄硫铁矿床。罗河铁矿床在罗河镇店桥社区和东风村境内,主要是磁铁矿,矿藏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包庄硫铁矿床在罗河镇龙西村境内。2005年,罗河铁矿和大包庄硫铁矿相继由安徽省马钢公司和湖北省黄麦岭集团投资分别投资13亿元和3亿元资金开采。
罗河镇的水资源以张院水库为代表。该水库又名青山湖,是庐江县唯一的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为辅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360万方米,正常蓄水量900万立方米,受益农田2万亩。水库坐落于罗河镇姚山村境内,位于青山之间,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景色宜人,是旅游休闲和和垂钓的好去处。
罗河镇境内的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省道合铜公路和合铜高速均贯穿全境,合铜高速公路在该镇境内还设有出入口,由此通往著名风景区浮山的浮白路已经竣工。罗河镇做好道口经济大文章,利用交通优势发展加工、修理、餐饮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历史沿革
地处大别山余脉、庐江县南部边沿,南与枞阳县山水毗连,可谓是庐江县的“南大门”。

据宋《元丰九域志》载: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罗、阳两姓首辟鱼场,得名罗阳,又名罗场。熙宁三年(1070年),罗场被列为庐江县6镇之一。元代罗河改道穿街下枞阳白荡湖入江,河街互举,名为罗昌河,简称为罗河。镇因河而名。乡因镇而名,古镇罗河历来是罗河镇政府所在地,是庐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该镇有141户、365人;民国年间有261户、576人;1985年为1274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212人。
古镇罗河,原有复兴街、小峒口街、大峒口街3条主街道。街道宽约3至5米,都是青石条铺成,青石条上被独轮车或板车碾出了深浅不等的槽沟,印证了古镇的年代久远。街道两边都是店铺民居,青砖小瓦风火墙,呈现出江南徽派建筑风格。街道傍河而建,每逢端午节,河道内举行龙舟竞赛,热闹非凡。一桥贯通东西街。康熙二十八年,九华山僧人法尘募修胜因寺,并建有长25米、宽5米之罗阳石桥。桥下有3孔,全是条石拱成,桥面上是一丈多长的麻石条铺就,两旁是石栏杆。平日桥面两旁摆着零星散卖水果、甘蔗、油条、麻花等摊点。每逢春天发水季节,上游湍急的河水都要从桥面上漫过,桥东、桥西的行人只有赤脚趟着水过桥。新中国成立后对大桥进行了多次改造,1985年,罗昌河辟为罗河镇内河,根治了水患。1986年,新建的罗河大桥长40米、宽8米,庐枞公路穿街跨桥通达县内外,水陆交通方便。古镇上过去还建了3座雄伟壮观的宗祠,许家祠堂建在小峒口街,张家祠堂建在复兴街,朱家祠堂建在大峒口街。解放后,张家祠堂成了人民公社、乡政府的办公场所,祠堂成了开会的大礼堂。许家祠堂和朱家祠堂改成了粮站和仓库。当时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一许二张三朱四汪,上到大峒口,下到塘枥岗。”表达了罗河镇许、张、朱、汪4大姓氏人口众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罗河集镇改造步伐较快。街道进行了拓宽,40米宽的水泥路取代了原来的青石板路,高楼商厦鳞次栉比,取代了过去的商店和民居,许多古建筑已被拆除,所剩无几。
古镇罗河,历来街市兴盛,经济活跃,明初江南徽州等地移民经商,多从贵池过江经罗河中转。清初,泾县、旌德、太平3县商贾来此开店设铺,店铺大多经营纸张、瓷器。清光绪年间,商家辟农历每旬一、四、七日为集市日,民国年间兴起秉烛夜市和露水早市,成为庐南鱼粮和土纺织交易市场。方圆百里都来此赶集,每逢集日,赶集的人山人海,成千上万。货物车载船装,肩挑手拎,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机织布取代土布,土布市场萧条,新兴的工商业崛起。1985年有粮食油料加工厂、织布厂、织带厂、供销社、合作商店12家,个体手工业、商业66家,农贸市场上有竹、木、禽畜、粮油、水产等货物。罗河历来人口多、土地少、劳力资源丰富。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到江南和外地做手艺、做生意,加之徽商的进入,徽商精神的传播,从而培育了罗河一大批新徽商。现在罗河有几万人推销“海神”的队伍,活跃于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在北京开店和为江、浙、沪推销工商业产品的推销员。市场营销学运用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古镇罗河的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来,一直受到桐城文风的影响,罗河读书人比较多。现今每年中考、高考,都位列全县前茅。郑家骥、郑家驹同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家骥在家乡罗河镇创建罗溪小学,任庐江县教育会会长、县督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今泥河小学)校长。家驹曾任罗溪小学、集成女子小学校长及县立初级中学学监、县教育局长,协同创办庐江县立初级中学和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掩护、支持亲友及进步人士从事革命活动。
古镇罗河,名胜古迹颇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民国十九年六月四日,爆发了罗家嘴武装暴动,这次武装暴动是在中共桐城县委、七架桥区委领导下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一次英勇尝试,它在桐庐两县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罗家嘴暴动前夕,七架桥地区在民国十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共组织。民国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深入该地区达3个多月,帮助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和建立农民协会,建立中共七架桥区委和七架桥区农会,有会员1千多人,为暴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庐江特区党组织领导成员之一的郑曰仁,在青年时代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民国十二年任浮山中学教师时,会同黄镇、周新民、朱锦铭等进步教职员工购买进步书刊,积极筹办浮山图书馆,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在距罗河集镇2公里的新生村凤凰山脚下有一座母子陵,与枞阳县钱桥镇隔河相望,占地100多亩,是民俗文化游的好去处。陵园内有大小亭台8座,各类碑石10万块之多。整日香火缭绕,香客不绝。罗河镇境内,还有黄山寨、莲屏庵、青山湖等诸多旅游景点,令人留连忘返。罗河除了有丰富的物产以外,还有宝贵的矿产资源,罗河铁矿曾载入中国经济地理教科书,如今,正在招商引资,着手开采。
旅游资源
江北小黄山——黄山寨

黄山寨不在黄山,在庐江县的最南端。沿合铜公路或者合铜黄高速公路,途经鲍店时均可见到,只是匆匆来往于城市之间的过客们熟视无睹罢了。若登山,须从栗树棵下车,走上四五华里山道,黄山寨便呈现于眼前了。
山只有四百米高,大约走上半小时路程,清风传过来的声音大意要我们坚持住,到达山顶就凉快了。此时,我们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从半山腰至山巅虽然有路,但十分陡峭,几经周折,终于到达山顶。回视四周,则青山环绕,绵延起伏,蔚为壮观。半空中投下斑驳的云影,看起来就像晾晒的巨大的咖啡色毛毯,青黑相间,别有一番韵味。
青山湖
青山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千顷竹海、万亩松涛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古刹林立。闻名遐迩的浮山、黄山寨与青山湖情侣相伴,相映成趣。荡桨湖中,垂钓岸边,带有富氧离子的清风迎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行政辖村
高潮村
[1]章院村
积慈村
七桥村
新化村
郑湾村
茶亭村
罗咀村
天官村
桥东村
墩子村
万丰村
新建村
新生村
陇东村
龙西村
东风村
二里村
三桥村
枫树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总人口
44141
男
22653
女
21488
家庭户户数
10792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974
家庭户男
22538
家庭户女
21436
0-14岁(总)
12069
0-14岁男
6351
0-14岁女
5718
15-64岁(总)
29389
15-64岁男
15043
15-64岁女
14346
65岁及以上(总)
2683
65岁及以上男
1259
65岁及以上女
142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3676
2、江西省贵溪市罗河镇罗河镇位于贵溪市南郊,是贵溪的南大门。紧靠320国道、贵白公路穿越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总面积约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万亩,林地面积2.96万亩,养殖水域面积2356亩。辖18个村委会,235个村民小组,计167个自然村。11911户,47359人。是一个农业大镇,也是贵溪市人口最多的乡镇。
罗河镇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为更好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该镇把兴办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该镇宜果荒山资源丰富、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等特点,成立了罗河镇万亩果业开发区。开发区主栽品种为南方早熟梨,是目前该省最大的南方早熟梨基地。开发区坚持“三高”建设果园的要求,力争建成集旅游、观赏、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该镇杨桥村的土质很适宜栽种荸荠,种植的荸荠个大皮薄、又甜又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该镇把它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大力扶持,积极推广。专门成立农副产品流通公司帮助农民销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大增,现已有种植面积约为2000亩,总产量达500万斤,产品运销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深受欢迎。利用本地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外资,成立了石膏矿厂,现已形成年开采10万吨石膏的能力,年创利税近100万元。经济以农业为主,其次为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镇办企业有石膏矿厂,砖厂,电站,农机战,园艺厂。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政班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按照“加快小城镇建设兴镇,推进特色农业富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势态。2000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0942万元,财政收入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6元,荣获“全省体育工作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本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镇重点抓集镇规模建设,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集镇环境。现集镇区划面积已由过去的0.5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人口由400人增到3000人,个体经营户由72家增到250多家,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集镇贸易总额从过去的3000万元增到1亿元,初步形成了小城镇格局,已被列为贵溪市重点小城镇建设单位。境内有2所中学,中心小学,村完小15所。罗河一中,罗河二中已在贵溪负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