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常山

【基本信息】种拉丁名: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种别名:臭梧桐、泰山红五星、泡花桐、八角梧桐、追骨风 、后庭花 、香楸 、泡火桐
科目:灌木
科中文名:马鞭草科
属中文名:大青属
国内分布:原产于我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华北、泰山园林装饰中心、燕青园艺中心有引种。多生于山坡、路旁和溪边。村旁,泰山山麓有大面积繁育。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菲律宾
海拔:2400以下
【形态特征】海州常山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棕色短柔毛,单叶对生,叶卵圆形,长5-16cm,先端渐尖,基部多截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两面近无毛,叶柄2-8cm,伞房状聚伞花序着生顶部或腋间,尊紫红色五裂至基部。花冠细长筒状,顶端五裂,白色或粉红色。核果球状,兰紫色,整个花序可同时出现红色花尊,白色花冠和兰紫色果实的丰富色彩。花果期6-11月。
【基本概况】海州常山属马鞭草科植物。也叫臭梧桐。喜光、稍耐阴、喜湿润肥沃壤土,较耐旱,适应性

强,有一定耐寒性,忌低洼积水,耐盐碱性较强。极少病虫害,易于管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幼枝、叶柄、花序轴少有黄褐色柔毛。单叶对生。卵形至椭圆形,全缘或有微波状齿,长5~16cm。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18cm,花萼紫红色,5裂几达基部;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筒细长,顶端5裂,花丝和花药同伸出花冠歪。核桃近球形,包于宿存花萼内,熟时蓝紫色。花形奇特美丽,花期长,果实色彩鲜艳,是优良的秋季观花、观果树种,宜配置于庭院、山坡、水边、堤岸、悬崖、石隙及林下。中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长特性】喜阳光,较耐寒、耐旱,也喜湿润土壤,能耐瘠薄土壤,但不耐积水。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栽植成活后,除当年在定植穴 内施基肥仆,一般人第二年以后就必再施肥。病虫害少,常山花开时节,红、白相间,花朵繁密似锦,特别是每逢“十 . 一“国庆节期间,亮蓝紫色的球形果,与红、白花同时宿存在枝的顶端,艳

丽可爱,是”十一“点缀园林,庭院的既可观花,又可观果的优良花木。宜丛植在庭院,山坡,路旁,溪边。
【繁殖栽培】海州常山以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实生苗须 3-5 年后方可开花,而分株当年便能开花。为了保持海州常山旺盛生长,将植株栽于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好的环境下,栽植土壤须增施有机肥,并在生长初期保持灌水,保证成活。每年为促进植株萌芽强,扩大株丛,须增施追肥,促进旺盛生长。枝条萌芽力强,于生长早期剪去主干或摘去顶芽,促进侧枝萌生。在生长旺盛,花蕾未形成前,通过修剪保持株形圆满。秋季不要施肥,浇水拟制生长。以增加植株抗寒性能,有利于越冬。
园林应用:
海州常山花序大,花果美丽,一株树上花果共存,白、红、兰色泽亮丽,花果期长,植株繁茂,为良好的观赏花木,丛植、孤植均宜,是布置园林景色的良好材料。
【药用价值】根、茎、叶、花入药,有祛风湿,清热利尿,止痛,平肝降压之效。
【性味归经】:辛、苦、甘,凉。归肝经。祛风湿。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枝叶有小毒,人口服有口千、咽喉烧灼感、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症状。狗口服20g/kg的茎叶煎剂,引起呕吐;对小鼠有镇静和镇痛作用,主要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水煎剂对大鼠、兔、猫、犬等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
【中药功用】: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为取其祛风湿之效。单用,或与稀莶草配伍,即稀桐丸。煎汤洗湿疹。本品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以开花前的叶子降压作用较好。用时不宜高热煎煮,以免减弱降压作用。宜制丸剂或研粉服,亦可与稀莶草配伍。
【中药剂量】:5~15克。
【药名】:臭梧桐
【拼音】:CHOUWUTONG
【英文名】:Harlequin Glorybower Leaf and Twig
【来源】:为马鞭草料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
【功效】:祛风湿,降血压。
【主治】:
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
①《本草图经》:治疟。
②《纲目拾遗》:洗鹅掌风、一切疮疥,煎汤洗汗斑。湿火腿肿久不愈者,同蔷阎字浸酒服。并

能治一切风湿,止痔肿,煎酒服。治臁疮,捣烂作饼,加桐油贴。
③《岭南来药录》: 治一切痈疽,捣烂罨之。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温疟,胸中痰结,一切风湿,四肢脉络壅塞不舒,消臌,止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止痛,降血压。
【性味归经】:味苦带甘。 入肝,胆,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 1~2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别名】:海州常山( 《本草图经》)、海桐(《群芳谱》)、臭桐(《广群芳谱》)、臭芙蓉(《百草镜》)、地梧桐(《养生经验合集》)、秋叶、八角梧桐(汪连仕《采药书》)、凤眼子(《质问本草》)、泡花桐(《中国树木分类学》)、楸叶常山( 《现代实用中药》 )、矮桐子、岩桐子(《中国药植志》)
【处方名】:臭梧桐、臭梧桐叶、八角梧桐叶
【商品名】:臭梧桐、臭梧桐叶,以枝嫩叶肥、干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花(臭梧桐花)、果实(臭梧桐子)、根(臭梧桐根),以及根皮捣成的胶汁(土阿魏)亦供药用。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甚广,由河北南至浙江、福建,西至湖北、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开花后采,或在6~7月开花前采,割取花枝及叶,捆扎成束,晒干。
【拉丁名】:药材Folium et Ramulus Clerodendri Trichotomi原植物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
【炮制方法】: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 l厘米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考证】:出自《采药书》。
【生药材鉴定】:
干燥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棕褐色,具黄色点状皮

孔,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厂卵形以至椭圆形,上面灰绿色,背面黄绿色,具短柔毛,叶片多已皱缩、卷曲,或破碎;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多已枯萎,黄棕色,有长梗,雄蕊突出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果实一枚,灰褐色,三棱状卵形,有皱缩纹理。枝叶质脆易折断,小枝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髓中有淡黄色分隔。有特异臭气,味苦而涩。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安徽等地。
【中药化学成分】:
叶含海外常山素(Clerodend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生物碱 、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Aeaeetin-7-glueurono-(1-2)-glueuronide〕 。并分离出二种分子式各为 C24H34O9或 C24H36O10, C23H32O9或C25H34O10的苦味成分 。本品尚含臭梧桐素甲(Clerodendronin A)、臭梧桐素乙 、海州常山苦素A(Clerodendrin A)及海州常山苦素B 。 叶含海州常山甙甲(clerodendrin A)、海州常山甙乙(clerodendrin B, acacetin-7-diglucuronide)、海州常山苦味素甲(clerodendrin)及异构体乙,以及其它苦味质和内消旋肌醇(mesoinsitol),另含库沙甙(kusaginin),尚含臭梧桐甙(cleroden-droside)。
临床用于:
1、高血压病:臭梧桐叶、夏枯草、希莶草,菊花各12g,地龙、双钩、泽泻各9g,水煎服。
2、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痛等:臭梧桐叶、防风、秦艽各12g,独活、当归、木瓜、桂枝各9g,水煎服。
3、疟疾、痢疾、湿疹、痔疮等:均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
【用法与用量】: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
【草药名】:臭梧桐根
【内容介绍】:臭梧桐根 ( 《纲目拾遗》 )
【异名】芙蓉根(《纲目拾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植物形态详臭梧桐条。
【采集】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
【化学成分】含赖桐二醇烯酮、赖桐酮、赪桐甾醇。
【性味】
①《浙江民间草药》: 味苦,性寒。
② 《四川中药志》 :性平,味苦,无毒。
【功用主治】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
①《本草图经》:治疟。
②《浙江民间草药》:消食,开胃利湿。
治高血压。
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冲酒,1~2两。
【选方】
①治风湿痛:

臭梧桐根三至五钱。
水煎服。
②治内外一切乳毒:臭梧桐,春、夏取头三个,秋、冬取根,捣烂绞汁。
对陈酒热服,取汗为度。
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
【生物研究】海州常山叶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叶片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约5~16cm,宽3~13cm,上表面绿黑色,下表面黄棕色,先端极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全缘或略有波状齿,两面均被茸毛,尤以叶脉处为多,叶柄长2~8cm,具纵沟,密被茸毛。枝类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并分布黄色细点状皮孔,密被锈色短柔毛,稍老则毛茸脱落。质硬而脆,折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气清香,味苦而涩。以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的表面观:
叶的下表皮细胞呈深度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被有稀疏的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粗,径35~81μm,具2~12个细胞,长115~670μm,表面有纵向的角质层疣点。腺鳞表面观呈圆形或盘形,由6~10个细胞组成,直径为33~75μm;腺毛柄单细胞。
叶的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切面呈类圆形或方形,下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扁圆形,具气孔,角质 层明显。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

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细胞呈圆柱状,1~2列,约占叶肉的1/4~1/3,于邻近主脉处较短,海绵组织4~7层。 主脉上表面略突起,下表面明显向下突出。主脉上表皮侧为厚角组织,背面具3列以上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排列近圆圈状。维管束7~10数个。维管束为外韧型。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组织,细胞内偶含有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约6~9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加甲醇,在水浴上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加活性炭脱色,得淡黄色滤液。取滤液2ml,加5%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为9后,滴加Gibb′s试剂,振摇,产生蓝色反应。(检查酚基,对位或邻位)
2、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生药粉末适量加乙醇,热回流半小时,提取液浓缩,再用乙醚10ml提取,浓缩备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制板。展开剂:氯仿-乙酸乙酯(9:1),展距10cm。显色剂:茴香醛试剂 新鲜配制茴香醛-甲醇-硫酸(5:80:15),喷雾后105℃烤10分钟。 [性味及功效] 味苦,微甘,性平。有祛风湿、止痛、降血压作用。用于风湿痹痛、高血压病。用量9~15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降压作用:
茎、叶煎剂对慢性肾形高血压狗,每日灌胃10g/kg,给药第二周降压作用开始显著,继续给药降压更多,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以其提取物给麻醉犬和大鼠静注时,呈现二次降压作用:第一次降压作用强而短,给药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第二次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多在给药后30~50分钟出现。肌注或经口给药时出现第二次降压作用。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长期保存后作用亦减弱。 临床以臭梧桐叶为末,每日10~16g,分3~4次服。大多于服药5周内显示明显疗效,疗程越久,疗效越佳,同时头痛、头晕等症状改善,停药后1~2周内血压即回升。若用小量(每日2~4g)维持,则可不回升。又臭梧酮与地龙配伍,疗效较臭梧桐单用为高。
2、镇静作用:
臭梧桐有镇静作用,且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但本身无催眠作用。与地龙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方面有协同作用。
3、镇痛作用:
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有镇痛作用。
4、抗炎作用:
臭梧酮、鬼针草和豨莶草分别单味应用时,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脚肿都无抑制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配伍(称"关节灵")或与豨莶草配伍(即"豨桐丸"),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单味无

效,而两药配伍时有效,看起来并非由于配伍时形成更有效的新物质,而是由于互相增强的结果。临床上以臭梧桐与豨莶草相配伍,称为豨桐丸,或与鬼针草配伍称为针桐丸,对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5、毒性:
臭梧桐煎剂10g/kg给犬灌胃3周,对肝脏、血液和心电图均无影响,但剂量为20g/kg灌胃时,即致呕吐。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的LD50为20.6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