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潘海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物简介潘海华博士,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Language Research》(韩国)编委,以及《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中国语文》、《现代外语》、《语言研究》、《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Journal of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Lingua》、《Linguistics》、《 Linguistic Inquiry》、《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等及国内外知名杂志匿名评委。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学术成就潘海华博士1962年生于湖北潜江。1983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1986获得武汉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硕士学位。1986-198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任教。1988-1994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系学习,1995年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 (Locality, Self-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于1997年选入美国加兰德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 Inc.)的“语言学卓越博士论文”(Outstanding Dissertations in Linguistics)系列丛书正式出版。

目前为止潘海华博士已出版专著《形式语义学引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4),并编辑出版《汉语语言学研究(二)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香港语言学学会,2001)及《焦点的结构与语义解释》(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匿名评审论文30余篇。先后在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及香港作应邀讲座三十余场。其研究范围涵盖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

潘海华博士于1995年提出了关于汉语反身代词的自我归属(self-ascription)理论,认为反身代词应该分为三类:局部的、长距离的及对比的,提出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是一个“涉己”代词(de se anaphor),必须指向句中最显著的自我归属者(self-ascriber),因此,只有长距离“自己”不能指向无生命的名词短语。

他首次提出阻塞效应不是一个对称的现象:指出“自己”的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不是由于存在着一个局部的特征不相容的名词短语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存在着一个局部的自我归属者所造成的。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可以对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产生阻隔效应,而后者则不能对前者产生阻隔效应。

他还提出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也存在着阻塞效应,但是其阻塞效应不同于“自己”的阻塞效应,只受制于一个生命层级(Animacy Hierarchy)(Human NP > Animate NP > Inanimate NP):在该层级上越高的NP可以对比其低的NP产生阻隔效应,反之则不然。他提出用“近距离条件”(Closeness Condition)和“显著性条件”(Prominence Condition)来决定“他自己”的先行语,而显著性条件则是由生命层级来定义的。

他用优选论进行英汉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深刻分析解释了汉语的“他自己”和英语himself的不同,虽然两者都受制于局部性条件和显著性条件,但是在汉语中显著性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英语中局部性条件则比显著性条件更重要。

他关于否定的比较研究认为,焦点对于汉语“不”字句的解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是一个焦点敏感算子,其相应的解释条件如下:当句中有焦点时,由焦点-背景结构来决定“不”的辖域,“不”否定其辖域内的焦点,而句子的剩余部分是背景,从而形成一个由算子“不”、背景及焦点组成的三分结构,得出相关句子的语义解释;当句中没有焦点时,“不”否定其邻接的短语,并不形成一个三分结构。焦点否定的引入以及具有不同辖域的算子之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不”不能与表方式的修饰语和完成态标记“了”共现。

他对论元结构的研究提出可以对之进行三种操作:加入一个论元,删除一个论元及限制某个论元的句法映射能力。他认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受害者”插入规则和一个由“着”引出的“施事”删除规则。前者把论旨角色“受害者”插入到满足条件的动词的论元结构中,从而增加该动词的论元数目,后者则是从具有论元结构<施事,受事,处所>的动词中删除“施事”,从而减少其论元数目。第一个规则只在汉语中存在的事实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汉语动词“死”可以带两个论元,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以及为什么汉语被动句可以有保留宾语,而英语则不可以。第二个规则可以帮助解释含有“了”和“着”的处所倒装句,如:墙上挂着一幅画,墙上挂了一幅画,为什么只有带 “着”的句子不允许“施事”出现。

他关于汉语有没有动词限定性成分的合作研究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与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并不具备动词限定性成分,所以汉语在反身代词的约束、时态的标记、主语的确认以及wh-疑问词的解释等方面都和这些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

学术著作著 作:1. Pan, Haihua (1995) Locality, Self-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exas, USA, pp. 230.

2. Pan, Haihua (1997) Constraints on Reflexiv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Garland Publishing, Inc., USA, pp. 275

3. 蒋严、潘海华(1998/2004)《形式语义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50页。

4. Pan, Haihua (2001)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 editor, Hong Ko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pp. 248

5. 徐烈炯、潘海华(2005)《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18页。相关论文:1. Pan, Haihua and Yan Jiang (200x) “NP Interpretation and Donkey Sentenc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 Kit, Chunyu, Jonathan J. Webster, K. K. Sin, Haihua Pan, and Heng Li (2004) “Clause alignment for bilingual HK legal texts: A lexical-based approac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sitics.

3. Pan, Haihua and Peppina P.-L. Lee (2004)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Interpreting Chinese Perfective Markers -guo and -l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3): 441-466.

4. Pan, Haihua and Jianhua Hu (2003) “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the Binding of Mandarin Complex Reflexive ta-ziji (s/he-self)”, in Bodomo, A.B.& K.K. Luke, eds.,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Analysis of Chinese, the Monograph Series of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No. 19, pp. 152-170.

5. Hu, Jianhua, Haihua Pan and Liejiong Xu (2001) “Is There a Finite vs. Nonfinite Distinction in Chinese”, Linguistics 39-6: 1117-1148.

6. Lee, Peppina P.-L. and Haihua Pan (2001) “The Chinese Negation Marker bu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ocus”, Linguistics 39-4: 703-731.

7. Pan, Haihua (2001) “Why the Blocking Effect?”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3 Long Distance Reflexives, pp. 279-316, edited by Cole, P., G. Hermon and James C.-T. Huang, Academic Press.

8. Pan, Haihua (1998) “Closeness, Prominence, and Binding Theory”,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16: 771-815.

9. Pan, Haihua (1996) “Mandarin Imperfective Aspect Zhe and Locative Inversion”,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14: 409-432.

10. 潘海华、梁昊(2002) 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中国语文》第1期,3-13页。

11. 潘海华、胡建华(2002)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12. 胡建华、潘海华(2002) 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当代语言学》第1期。

13. 潘海华、胡建华(2001) OT方案与照应语的约束。《外国语》第1期。

14. 李宝伦、潘海华(1999) 焦点与“不”字句的语义解释。《现代外语》第2期。

15. 潘海华(1997) 词汇映射理论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外语》第4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8203;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