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蒙古沙鸻

物种名称:蒙古沙鸻

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 1776

英文俗名:Lesser Sand Plover

分类:鸻形目、鸻科、鸻属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灰、褐及白色鸻。甚似铁嘴沙鸻,常与之混群但体较短小,嘴短而纤细;飞行时白色的翼爱护横纹较模糊不清。早期抵达南方的鸟群仍着繁殖羽,胸具棕赤色宽横纹,脸具黑色斑纹。中国最常出现的亚种 atrifrons(包括shaferi)额全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深灰。

叫声:轻声短促颤音或尖声kip-ip。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南移至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pamirensis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的湖泊及河流沙滩。atrifrons 繁殖于青藏高原。此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少量鸟在中国南部沿海越冬。stegmanni在台湾越冬。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习性:与其他涉禽混群,在沿海泥滩及沙滩活动,有时大群数量多达数百只。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