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煮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鹧鸪天·煮茧》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姓名】王千秋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鹧鸪天

煮茧

比屋烧灯作好春 ①,先须歌舞赛蚕神②。便将簇上如霜样③,来饷尊前似玉人④。

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⑤。殷勤又作梅羹送⑥,酒力消除笑语新。[1]

作品注释①比屋:一屋挨一屋。烧灯:点灯过元宵节。 ②赛蚕神:江南旧俗以正月十五为祈蚕之祭。

③如霜样:指白色的蚕茧。

④饷:供养。似玉人:指蚕神貌美如玉。

⑤犀箸:犀角筷子。花纹:指食品的花样。

⑥梅羹:汤名。桓麟《七说》:“河鼋之羹,剂以兰梅。”[2]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反映农村题材的词。描写一群秀美活泼的少女,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载歌载舞地祭神和聚餐,欢度灯节的盛况。词作明白如话,而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在宋词里是很少见的。

词的上片写祭蚕神。首句“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描写正月十五夜,灯火辉煌的景象。一家接一家,家家点燃花灯;养蚕的少女们,载歌载舞,祭祀蚕神。这里写的是我国江南的灯节,因为江南旧俗以正月十五为祈蚕之祭。丰收的蚕茧,白花花一片,如雪似霜,十分可爱;正在歌舞的养蚕姑娘,俊秀妍美。正是:“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写得明白如话,形象逼真,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下片写聚餐。过片“丝馅细,粉肌匀。”描写聚餐的食品,当指元宵,又称圆子、汤圆。宋代以来,我国相沿有元宵节吃圆子的风俗。《宋诗钞》周必大《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圆子》诗。这两句话,六个字,从形状看,像是写元宵,又像是写蚕茧,由祭蚕神,过渡到聚餐;由祀祷蚕茧丰收,到欢度元宵佳节,语意双关。接着,“从它犀箸破花纹。”用犀角制作的筷子,划破花样精致的美食佳肴。结尾“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梅羹,汤名。桓麟《七说》:“河鼋之羹,剂以兰梅。”又吃饭,又喝汤,酒足饭饱,笑语吟吟,一片欢乐气氛。

王千秋原为山东人,南渡后寓居金陵(南京),晚年转徙湖湘间。他的词导源《花间》出入东坡门径,词格秀拔可诵,他的这首《鹧鸪天》,反映民间生活,真切自然,清秀隽美,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1]

作者简介王千秋

宋代词人。生卒不详。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流寓金陵,晚年转徙湘湖间。与游者如张安世、韩元吉,皆南渡初名士,年辈应亦相类。词风清拔可喜。有《审斋词》一卷。[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