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基本信息【名称】《再到襄阳访问》
【年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再到襄阳访问旧居①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②。
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③。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④。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⑤。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⑥。[1]
作品注释①“再到襄阳”:第二次到襄阳(即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那次),第一次应是诗人二十岁时随其父到襄阳那次。二十多年后故地重游,重访旧居。
②“昔到”二句:当年随父到襄阳年方二十,嘴上刚刚长出了点儿胡子。
③“今过”二句:这一次经过襄阳已经年近五十,鬓边已有了白发,连胡子白了一些。
④“东郭”二句:东门附近有往日的旧宅,已经很荒凉了,现在也不知归谁了。
⑤“故知”二句:当年认识的人现在已不知去向,邻里也已搬迁。⑥“独有”二句:只有这深秋的襄江之水依旧烟波渺茫与往日一样。[1]
作品简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1]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