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凝先
娄凝先简介娄凝先(1910—1984) 原名娄海山,山东商河县人。北京大学肄业。曾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1923年至1927年就读于惠民省立四中, 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28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秘密宣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后调任共青团河北省委秘书长,中共太原特委书记。1931年被逮捕。1937年出狱后,参加了“牺盟会”。1938年当选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负责处理边区政府的日常工作。1943年初调任《晋察冀日报》主编。解放战争时期,在天津从事地下工作,先后任中共天津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天津导报》社长兼主编等职。建国后,先后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市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市高校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天津市文教委员会党组书记,政协天津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系天津市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娄凝先生平娄凝先生于较富裕的农家,姊妹5人,凝先排行末。幼年时就读于村塾,1923年升入惠民中学。在校期间,勤奋好学,要求上进。订阅创造社主编的《幻洲》杂志,并撰文参与“灵与肉”的辩论。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次年,在校加入共青团,开始了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共青团河北省委秘书长。期间,参加领导了北京市的纪念“二七”大罢工、国际“五一”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多次群众集体游行。1930年10月,受中央北方局派遣到山西太原任共青团山西特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经费匮乏情况下,他化名鲁文元开展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建立了太原兵工厂、晋生织染厂、成成中学、国民师范、第一师范等厂、校团支部,并恢复了共青团祁县县委。1931年秋,太原的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娄凝先在叛徒丁楚元指认下被捕,关押在太原国民党地方法院看守所。在狱中,他参加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后一次,绝食11天。狱卒强往嘴中灌水,他紧咬牙关,滴水未进。终于使敌人让步。
1937年出狱后参加牺盟总会工作。1938年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42年冬,调任《晋察冀日报》副主编。敌后办报,日军经常“扫荡”,战斗频繁,报社驻地时有转移。他与大家同甘共苦,以草棚树林为屋,以双膝书夹为桌,席地而坐,阅读稿件,撰写社论,并反复推敲报纸的版面、标题,常彻夜不眠,坚持在战斗空隙出报。其勤奋负责精神,众所称誉。
1945年秋,娄凝先受党组织派遣赴天津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天津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天津导报》社长、主编,在国民党统治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领导大家克服了人少事繁、设备简陋、特务搜查等困难,使导报得以按期出版及时送到读者手中。次年春,由于斗争形势要求,他带领报社人员由郊外转入市内。在民主人士的掩护支持下,创办了《中国新闻》报。该报继承《天津导报》的宗旨、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广大市民,抨击美蒋反动派的罪行。敌人如芒刺在背,惊恐不安。国民党天津市长张廷谔曾向警察局下达手令:限3日破获,抓得1人,赏金10万元。但诡计落空。
娄凝先光辉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娄凝先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市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市高教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天津市文教委员会党组书记,政协天津市副主席。曾被选为天津市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二届人大代表会上当选为人民委员,在三至五届人大代表会上被选为副市长。他多年从事政府机关的领导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深入,讲求效率,为天津市的建设付出大量心血。他主管市的文教工作,在担任市高教委、市文教委员会领导职务和大学校长期间,集中精力进行了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努力探索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新途径,为开创教育战线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身心遭到摧残,但对党的事业的信念坚贞不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情满怀的投入工作。在逝世前的几天,他还认真地学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事业心,深为同志们敬佩。1984年11月8日,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4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