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赫曦台
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 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作品名称:
《望赫曦台》
创作年代:
明朝
作品出处:
岳麓书院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王守仁
目录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诗词鉴赏题解鉴赏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名称:《望赫曦台》
作者:王守仁
朝代:明朝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
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诗词鉴赏题解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
公元1790 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 龙飞凤舞,相传公元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有一远方来的道人,用竹帚蘸黄泥水写的,后由罗典另写“福’字,置于左壁。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源出于此。
公元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
公元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
公元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鉴赏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被贬贵阳,途经长沙,游朱、张古迹,写下“望赫曦台”诗句: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表达了他身处逆境时的宏大理想。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