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洛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男,福建三明人,朱熹第二十九代传人,1963年生,2009~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冶金化学研究员。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中南矿冶学院有色冶金系有色冶金专业学习,1983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成都综合所,原峨眉所)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30多项科研及设计项目工作,编写技术报告14份,论文15篇,研究涉及冶金、化工、材料等领域,铁矿、钒钛磁铁矿、锰矿、钡矿、钒矿 、金矿、稀土以及多金属矿等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
涵盖有色金属,碱土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贫锰矿选冶等行业。开展煤矿炭质泥岩镓选冶新技术研究,填补煤层中镓提取技术空白。研究了新的硫化砷矿的湿法处理工艺,为各行业中含硫化砷的尾矿、尾渣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安全加工技术支撑。
带领课题项目组针对我国高磷高铁低品位碳酸锰矿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经过三年的艰苦攻关和创新,项目组开发出一种新的加压浸出技术,并采用自主研制的溶选药剂,对碳酸锰矿采用加压浸出脱磷提锰。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选用锰品位9%-12%的重庆城口碳酸锰矿(经选别后精矿Mn品位20.52%)为原料,开展了加压浸出扩大试验,取得锰平均浸出率90.90%的良好指标,并制取了含Mn≥48%,杂质P、Fe、Si符合冶金标准要求的合格“人造氧化锰”精矿。所使用溶选剂仅由于夹带损失约5%,可再生率高达95%以上,因而成本十分低廉。与现行工艺相比,不仅锰回收率可提高10~20%,资源利用率大为提高;而且由于加工成本较低,按照当前锰矿价格,每吨氧化锰产品可实现利润320元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近年来在钪矿浸出,制备铝钪中间合金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收到企业单位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