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腔戏

小腔戏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尤溪地方戏。
小腔戏曾流行于三明尤溪、大田、沙县、永安及龙岩地区的一些乡村。几经风雨,鼎盛于清代的小腔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角,日渐湮没于历史的荒野之中。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个被一些戏曲学者称为“奇葩”的古老戏曲剧种,居然在我们尤溪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南芹村留存,至今已有200多年。又因为它最早形成于南芹村的南阳尾自然村,当地人又称其为南阳尾戏。
据传,早在清嘉庆年间,有个当地人名叫余清福,因酷爱戏曲,首拜江西艺人为师学习小腔戏,后来他组织戏班到外地演出。在一次演出途中,戏班翻船遇难,余清福只身脱险,无颜返乡,听说邻近的南阳尾村也有戏班在活动,便投身搭班。后来,余清福以其高超的演技被推为班主,把班名定为“庆隆班”,并大力推行小腔戏。此后,小腔戏就在南芹村扎下了根。
清咸丰至光绪中期年间,小腔戏在尤溪等地十分盛行,南芹庆隆班的演出范围也从本村扩大到外乡,从本县流动到外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清末,各地小腔戏班更加蓬勃,一个县少的有三五个戏班,多的有十几个戏班,如尤溪的西华、罗岩、下畲、后垅、坑头、绿柳,沙县、大田、永安、龙岩等一些村寨,都有小腔戏班。辛亥革命后,京剧进入福建,原流行于闽西的汉剧继续发展延伸,都对小腔戏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需要,不少小腔戏戏班将京剧、汉剧的某些曲调揉进小腔戏。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不少小腔戏班纷纷解体,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小腔戏已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小腔戏又开始复苏,各地相继创办起小腔戏业余剧团。南芹小腔戏业余剧团也于1955年正式成立,移植上演了《三代仇》《九件衣》等现代剧目。“文革”期间,很多小腔戏剧团惨遭浩劫,但南芹小腔戏剧团仍然坚持演出。粉碎“四人帮”后,各地小腔戏业余剧团恢复活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明地区就有40多个小腔戏业余剧团活跃于偏僻山村中。南芹小腔戏剧团自恢复活动以来,至今没有间断过,组织了10多次演出参加县乡举办的文艺调演并获奖。
南芹小腔戏之所以能代代传承,跟当地群众喜欢戏曲的民风有很大关系,村里有一句民间口头语说:“南芹出不了富人出艺人,出不了才子出戏子。”
南芹小腔戏在传承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方观众的需求,也不断吸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民间歌谣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来补充丰富小腔戏。上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后,他们移植上演了不少现代戏、样板戏,再加上年轻一辈艺人的改革创新,现在的小腔戏与传统的小腔戏对比,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服装、行头都有了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小腔戏的原始风貌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在偏远的南芹村里,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不过,随着老艺人年岁渐大,南芹小腔戏出现了后继人才匮乏、演出市场狭小、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已面临濒危的境地。近年来,尤溪县重视南芹小腔戏的保护工作,分别制定出10年和5年保护计划,建立了一系列运作机制,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落实到人。今年3月,尤溪县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人员,全力保护、弘扬南芹小腔戏,并加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人们期待,南芹小腔戏重新焕发艺术生命力,像一朵奇葩,在尤溪文艺百花园里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永远支持我们家乡的小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