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1
H.261又称为P*64,其中P为64kb/s的取值范围,是1到30的可变参数,它最初是针对在ISDN上实现电信会议应用特别是面对面的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而设计的。实际的编码算法类似于MPEG算法,但不能与后者兼容。H.261在实时编码时比MPEG所占用的CPU运算量少得多,此算法为了优化带宽占用量,引进了在图像质量与运动幅度之间的平衡折中机制,也就是说,剧烈运动的图像比相对静止的图像质量要差。因此这种方法是属于恒定码流可变质量编码而非恒定质量可变码流编码。
H.261是1990年ITU-T制定的一个视频编码标准,属于视频编解码器。其设计的目的是能够在带宽为64kbps的倍数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上质量可接受的视频信号。编码程序设计的码率是能够在40kbps到2Mbps之间工作,能够对CIF和QCIF分辨率的视频进行编码,即亮度分辨率分别是352x288和176x144,色度采用4:2:0采样,分辨率分别是176x144和88x72。在1994年的时候,H.261使用向后兼容的技巧加入了一个能够发送分辨率为704x576的静止图像的技术。
H.261是第一个实用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H.261使用了混合编码框架,包括了基于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空域变换编码,量化,zig-zag扫描和熵编码。 H.261编码时基本的操作单位称为宏块。H.261使用YCbCr颜色空间,并采用4:2:0色度抽样,每个宏块包括16x16的亮度抽样值和两个相应的8x8的色度抽样值。
H.261使用帧间预测来消除空域冗余,并使用了运动矢量来进行运动补偿。变换编码部分使用了一个8x8的离散余弦变换来消除空域的冗余,然后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阶梯量化,之后对量化后的变换系数进行Zig-zag扫描,并进行熵编码(使用Run-Level变长编码)来消除统计冗余。
H.261标准仅仅规定了如何进行视频的解码,并没有定义编解码器的实现。编码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输入的视频进行任 何预处理,解码器也有自由对输出的视频在显示之前进行任何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