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仓
粮仓又称义廪。封建社会时期仓储制度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官督而绅办。民办粮仓分为义仓和社仓,义仓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设置仓廪而社仓则普及范围较大,一般在村镇设仓。隋唐两代于地方上所设立的公共储粮备荒的粮仓。隋开皇三年(583)长孙平被徵拜为度支尚书。他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隋文帝表彰并采纳其建议。唐太宗于贞观二年(628)再置义仓。王公以下一般百姓亩纳粟(麦、稻、粳亦可)2升以备灾年赈给,由官府管理。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改为按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唐代自武则天末年起,便以义仓粮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唐玄宗以后更把义仓税定为国家正式赋税收入。义仓在历史上时废时设。
现我国保存比较好的义仓有陕西大荔的丰图义仓,该粮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由当时清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修建,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解放后丰图义仓一直由大荔县粮食局朝邑粮站使用,现储粮的同时已开放粮食博物馆。现该仓是我国古代粮仓至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最近发现的杭州富义仓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河北深州义仓也是义仓,该仓重修于1897年,次年落成,取名盈亿仓,并立深州义仓经史记、重建盈亿仓记、深州义仓图记三通石碑。
词语·义仓【拼音】:yì cāng
【注音】:ㄧˋ ㄘㄤ
[词语解释]◎ 义仓 yìcāng
[public granary] 旧时地方上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同济公众的粮仓
[详细解释]释义:隋以后各地为备荒而设置的粮仓。
【出处】:《隋书·长孙平传》:“ 平 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示例】:宋曾巩《本朝政要策·义仓》:“使岁穰,输其馀;岁凶,受而食之:故义仓之法自此始。 长孙平 修之, 隋 以富足。”《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官府看不过,开发义仓,赈济百姓。”王闿运《储玫躬传》:“譬喻州人,积谷设义仓,以待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