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花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学名 Gyromitra esculenta (Pers.) Fr.

别名 河豚菌(黑龙江)、鹿花蕈

分类地位 盘菌目、马鞍菌科、鹿花菌属

形态特征 子囊果中等大。菌盖皱曲呈大脑状,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表面粗糙。高达 8~10cm,菌盖直径4~8cm,边沿有部分与菌柄连接。菌柄往往短粗,污白色,内部空心,表面粗糙而凸凹不平,有时下部埋在土或其它基物里,长达4~5cm,粗达0.8~2.5cm。子囊中孢子单行排列。孢子椭圆,含两个小油滴,18~22μm×8~10μm。侧丝分叉细长,有隔,顶部膨大有色,粗5~8μm。

生态习性 春至夏初多在林中沙地上单个或成群生长。

分布地区 黑龙江、云南、四川、西藏等。

经济价值 一般食后大约6~12小时发病。首先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主要表现为溶血症状 。过去多认为毒性物质是马鞍酸(helvellic acid),现代研究认为马鞍酸无毒,起强烈溶血作用的是鹿花菌素 (gyromitra toxins),属甲基联氨(MMH)化合物,使红血球大量破坏,引起急性贫血、黄胆、血红蛋白尿及肝脏、脾脏肿大和周围血网细胞增多等,死亡率2~4%。中毒往往因人而异。据说孢子含毒多,经水浸泡、煮沸后多次冲洗可食用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