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鹘王国
早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回鹘势力即已扩张到以高昌(西州)、北庭为中心的新疆东部地区。在840年的回鹘西迁浪潮中,以庞特勤为首的一支越过天山进入焉耆地区。当他得知逃到漠南的回鹘可汗乌介已被杀害的消息后,便于848或856年在焉耆自称可汗,856年唐朝遣使前去册封,但册封使王端章一行被另一股回鹘所阻,册封未能实现。而与之同时,在北庭地区也有一股回鹘势力在活动,“余众保金莎岭(即今天山东部之博格达峰),众至二十万。”当时阻挡唐朝册封使的可能就是这一股势力。至60年代,这一回鹘集团中出现了一位名叫仆固俊的新首领。他率部与吐蕃在西域展开争夺,于866年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取了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要地。战败的尚恐热被拓跋怀光活捉之后斩首。大概就从这一年开始,高昌成为回鹘的首都,北庭成为夏都,标志着高昌回鹘王国的建立。其君主号称亦都护(Iduq-qut),疆域最广时东起甘肃西部,西到中亚两河流域,南抵昆仑山北麓与于阗、喀什一线,北达天山以北。境内民族除回鹘人、汉人外,还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割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之名甚众”。然而,从10世纪末叶开始,其西疆便不断受到哈喇汗王朝的蚕食,疆域日渐促狭。
高昌回鹘时期,多种宗教并行,王室早期信奉摩尼教,后改信佛教,民众则大多皈依佛教,同时亦有不少人信奉景教,拜火教、道教、萨满教亦有信众。高昌回鹘积极发展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于辽太祖七年(913)入贡于辽。天赞三年(924),辽太祖西征,“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随后,辽于北庭置监国太师。辽圣宗于北庭筑可敦城,屯以重兵,高昌回鹘遂为辽之属邦(同时也称臣于宋),辽设高昌大王府以羁縻之。不过,高昌回鹘与宋、辽的这种臣属关系都只是形式上的,而实际上仍保有独立地位。
1125年,辽亡于金。此前,契丹王族耶律大石已率部西逃。1130年,耶律大石借道高昌,受到回鹘亦都护毕勒哥的款待。临行时毕勒哥又赠送了许多马、驼、羊,并表示“愿质子孙为附庸” 。但实际上回鹘并未成为附庸,且与之有过摩擦。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立密站稳脚跟后又率兵南下,再次进入高昌,未经战斗,回鹘归顺以为属国,但仍保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1209年,成吉思汗西征,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派往高昌的少监,归顺于蒙古。因其率先归附并多次出兵随蒙古军作战,有元一代,高昌回鹘一直享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被成吉思汗封为第五子,并娶成吉思汗女为妻,名义上拥有与四位皇子(即术赤、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同样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保持半独立状态。
蒙哥汗时期,在别失八里(即北庭)设行中书省。忽必烈继位后,察合台系与窝阔台系的西北蒙古宗王发动叛乱,别失八里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其最后的陷落应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之后。与此同时,双方也开始了对高昌的争夺。自至元十二年(1275)始,西北叛王都哇、海都、卜思巴等多次围困高昌,大约在至元二十年(1283)前后,亦都护火赤哈尔的斤战死。余部遂拥立年幼的纽林的斤为亦都护,在元军的保护下,迁至河西走廊东部的永昌,以后的亦都护都驻此遥领高昌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