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皮蜥
中文学名:蜡皮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鬣蜥科(Iguanidae)
中文属名:蜡皮蜥属
中文俗名:山马
拉丁文名:Leiolepis reevesi
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lizard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及越南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ray,1831
物种信息:体型较大,头体长15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态习性: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公尺左右,常雌雄同穴。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以昆虫为食物。卵生。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全长约150公分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身体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保育状态:本种在大陆常以去内脏的乾制品冒充蛤蚧出售,因而大量被捕杀。目前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
此物种相关介绍资料如下:
体型较大,全长约35cm。头体长15c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
体背部灰褐色,其上分布有橘红色圆斑,腹侧有黑色及橘红色花纹。
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
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食物:昆虫,间中食植物
温度:(热点)30-35℃ (日)24-28℃ (夜)20-24℃
栖性:地栖性
繁殖:两种是单性繁殖,其它卵生,一夫一妻制
存况:一般
产卵季节:四、五、六月。
品种:
belliana belliana- 产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尼
belliana rubritaeniata- 产于泰国
boehmei- 产于泰国,单性繁殖
guentherpetersi- 产于越南,单性繁殖
guttata - 产于越南交趾支那
peguensis - 产于缅甸
reevesii - 产于中国(海南岛、广东、广西、澳门)、越南
triploida - 产于泰国、马来西亚
地栖性。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m左右,常雌雄同穴。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以昆虫为食物。卵生。
遇到危险时,会展开肋骨,展现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恐吓敌人。
经常挖很深的洞作躲藏,啡色的身体上有鲜橙色的花纹,腹部两侧可展开一对扁平的皮,像一对鲜橙色的翅膀。饲养时须要干燥的环境,铺上较厚的垫底物,最底层须要较湿,须要饮用大量的水。
70年代以前有一定数量,目前野生数量已较少。由于沿海开发旅游业及从事建设,栖息环境日渐缩小。同时其干制品冒充蛤蚧出售而被大量被捕杀。目前数量已急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