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华师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华师大

华师大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缩写和简称。

1.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9 年华东师范大学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 16 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 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是 1986 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 33 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 年通过 “211 工程 ” 预审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6 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正式跨入“ 985 ”重点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地处上海,现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 3,100 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 “ 花园学府 ” 之美誉。

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9 大学科门类,拥有 14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18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 23 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74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 23 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学、地理学 2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 13 个二级学科), 5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2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6 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 个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中心, 6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 150 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及测试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4,0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800 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 1,000 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2 人(含双聘院士 6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9 人,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7 人,新世纪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 5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华东师范大学 “ 紫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51 人,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 教授 96 人。全校有各类学生 49,000 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 25,000 余名,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 13,000 余名,全日制研究生 7,700 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 2,700 余名。

学校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望,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法、德、日、美、加、澳、韩和俄等国 10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180 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 顾问 教授 和兼职 教授。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国家中学校长培训和港澳台地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的国家级基地,被誉为中学校长的 “ 黄埔军校 ”。

学校主办和受有关部门委托承办的各类学报、学术期刊 20 余种,图书馆藏书达 360 余万册,并拥有 15 所附属中小学。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秉承 “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 的校训精神,充分发挥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各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华东师范大学正豪情满怀地朝着 “ 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的发展目标奋进。

前身史略(1924-1951)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

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大夏校景群贤楼(今文史楼)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

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区开工典礼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建校初期(1951-1957)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在教书育人方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特色。

开拓奋进(1957-1966)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文史楼

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改革发展(1966-199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大气磅礴的新大门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绿树白云-红砖碧瓦-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优雅的理科建筑群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 、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再创辉煌(1992-至今)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文楼映荷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该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理科大楼双星辉映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2.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

华南师大始建于 1933 年。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创建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与国立中山大学遥遥相对,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广东的两座最高学府;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南北呼应,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51 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及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改名为华南师范学院。杜国庠、陈唯实、马肖云、王燕士等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1978 年,学校被确立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 1982 年 10 月,学校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1996 年 10 月,学校进入了国家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华南师大建设发展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70 多年来,华南师大数易校名,几度迁徙,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 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 的优良传统,承传南方大学 “ 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实事求是 ” 的革命精神,践行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华南师大今天的繁荣与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罗浚、汪德亮,五四新诗开创者之一康白情,古代文学家李镜池,古汉语学家吴三立,历史学家王越,逻辑学家李匡武,心理学家阮镜清,教育学家叶佩华、朱勃,数学家叶述武,物理学家黄友谋、刘颂豪等众多名家、名师先后在此执教。

建国以来,华南师大的建设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党和国家领导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教育部、广东省的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为学校题词。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董必武、陶铸同志来校视察; 80 年代,王震同志来校视察; 90 年代,雷洁琼、李长春、谢非、李岚清、陈至立、彭佩云等领导同志莅临学校指导工作。 1990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学校附属中学。进入 21 世纪,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张德江等领导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 2004 年出席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期间,曾对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华南师范大学是咱们国内数家名牌师范大学之一。”

华南师大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南海 3 个校区,占地面积共 3 031 多 亩, 校舍面积共120多万平方米,其中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3 座,总建筑面积达 8. 2 万平方米 ,藏书 250 多万册。学校共有 24 个学院和 1 个学系, 61 个本科专业, 有 5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4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 12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体育硕士 3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涉及到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 5 个博士后流动站, 3 个国家重点学科, 8 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6 个国家“ 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 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省重点实验室, 4 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3 个广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拥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教育部体育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培训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此外,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 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华南师大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现有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0900 多人,硕士研究生 3000 多人,博士研究生 200 多人,博士后在站人员 41 人,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 260 多人,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南师大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师 1500 多人,其中教授 200 多人,副教授 4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400 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近 1 030 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7 人;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共 13 人;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全国 “两课”优秀教师 各 1 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等共 5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42 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其他荣誉称号获得者。

华南师大坚持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为奋斗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全校 61 个本科专业中,广东省名牌专业有 15 个,名列广东高校第三,占全校本科专业四分之一。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国家精品课程 3 门、省精品课程 13 门、省优秀课程 5 门、省重点课程 29 门,各项指标均居广东高校前列。在教材建设方面, 2002 年以来,共编写出版教材 320 种,其中获国家级教材奖 2 部,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立项 8 种,排名全国师范院校第四。在教学成果方面,自 1989 年国家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以来,学校连续 5 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 11 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56 项,居广东高校和全国师范院校的前列。在科研立项方面, 2002 年至 2004 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963 项,科研总经费 1.2 亿元。在科研成果方面,共出版学术著作 784 部,发表学术论文 6 856 篇,其中被 SCI ( SCIE )、 EI 、 SSCI 、 ISTP 收录论文 603 篇。共申请专利 101 项,授权专利 60 项,居广东高校和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华南师大主办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体育学刊》、《小学德育》、《现代教育论丛》、《语文月刊》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东南亚数学学报》国际期刊和《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数学研究》等一批省级刊物。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列为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科学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以及广东省优秀期刊。

华南师大办学条件优越。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 所首批联入 CERNET 和 INTERNET 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 高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

华南师大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 20 多个国家的 50 余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特别是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协作,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港澳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 “ 港澳中小学骨干师资培训基地 ” ,是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地之一。在澳门具备专业资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经华南师大培训的近 70% ,被誉为澳门教师教育的三大力量之一。

70 多年来,华南师大恪守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共为社会输送了毕业生 17 万余名。学校毕业生活跃在教育战线和其他各条战线上,其中有许多校友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有数百名校友获得国家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有 200 多名校友成为省(部)级、市(厅)级领导干部,有 100 多名校友成为港、澳、台和国内著名企业的工商界精英。

华南师大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表现出色,近 3 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388 人次。 学校有 1 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广东高校和全国师范院校前列,近 3 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 96.9% 。 2000 年,华南师大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华南师大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校内机构和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发展。 近 10 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招生办、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党委、广东省模范基层党组织以及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正秉承 70 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体系,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