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试图吞并清朝蕃属国琉球国而借口出兵侵略清朝台湾的军事行动,发生于1874年(日本明治7年,中国清朝同治13年),是日本政府自从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发动的战争。中国方面称之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则称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背景
·远因
琉球王国原本在明朝时为中国的藩属国,但是日本在江户幕府时期武力迫使琉球王国向日本进贡,等于琉球王国跟中国(当时为清朝)与日本称臣进贡,所以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后一直想让琉球王国只向日本政府进贡称臣,进而并吞琉球,因此便等待机会下手。
而在台湾方面,清朝虽然在1683年顺利的将台湾纳入帝国版图中,但是对于台湾的态度却一直犹疑不定,所以对于台湾的治理态度仅只于已经开发的区域,而对于尚未开发区域则以划分界线的方式限制人民越界开垦,并且不纳入统治范围内,因此成为后来日本出兵的有利条件。
·近因
1871年(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一艘琉球宫古岛船在回那霸回航海上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南端,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陆。但后来他们因闯入高士佛社台湾原住民住地,惨遭台湾原住民杀害54人,逃过一劫的其余12人则在当地汉人营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后转往福州乘船归国。1873年日本政府利用使节副岛种臣前往中国时向清政府提起此事时,清政府董恂却以“台湾生番为化外之民”为由搪塞,给予日本人出兵台湾的好借口。
经过
·出兵前
日本人开始向英、美等国租用轮船,雇用美国军事顾问,准备对台湾出兵、征讨台湾原住民,并派遣桦山资纪、水野遵来台调查。最初,这些国家的的驻日使节均对日本做法没有异议。但到出发前夕,英美等国却转变态度表示反对,因此日本高层下令军舰延期出发,但在港口整装的军方却不予理会。
·争战过程
1874年5月10日,日军于射寮(今屏东县车城乡射寮村)登陆。5月18日到5月21日,日军与台湾抗日派原住民有小规模接触,互有伤亡。5月22日,佐久间左马太率领日军150人进抵石门(今屏东县牡丹乡石门村)遭到抗日派原住民强烈抵抗,最后日军陆战队攀上峭壁居高临下,情势逆转,原住民败逃,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身亡。经此一役,多数采观望态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军分三路扫荡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规模抵抗,占领后焚烧村屋并撤回射寮营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终于投降。日军移营龟山(今车城乡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附近)长期驻扎,但在热病侵袭之下,日军纷纷病倒,总指挥西乡从道中将要求日本政府早日撤兵。
·清朝态度
一开始清政府仍不以为意,但到了战争开始后,清廷在意识到事态严重。因此于5月下旬派遣沈葆桢来台查看,办理台湾海防及对各国的外交事务。之后与日本大久保利通进行谈判,签订《北京专约》。
结果与影响
根据北京专约,日本方面要求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这就等于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地,中止了中国(清朝)与琉球间的藩属关系。而清朝的主权行使范围包括全台,也在日本签下条约之后不再有争议。经过本次事件,清朝体认到台湾的重要性,对统治台湾的态度有极大的转变,在最后统治的20年(1874年-1894年甲午战争)中积极建设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