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镇

1、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龙场镇一、地理位置
龙场镇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城区 23.5 公里,地处东经104 °11′52″ ~104 ° 26'58" ,北纬26 °11′38″ ~ 26 ° 29'36" 之间,跨经度15′06″ ,纬度17′58″ 。东与格宜镇接址,南与东山法乐河为界,西与来宾镇毗邻,北接乐丰乡, 东西最大横距1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3公里,国土面积262平方公里。
二、建制沿革
民国29 年(1940年)为龙场扩大乡。1949年分属新一区、新二区。1950年6月分属观云区和格宜区。1953 年属格宜区。1973年调整社、队规模后成立龙场公社,辖15个大队。1984年改为龙场区,1988年1月撤区建乡为龙场乡。今为龙场镇。
三、自然地理
地形
龙场镇地形狭长,从东北到西南略显长方形,北部山梁隆起较高,西为两山间一夹谷,东南地形变化较大,高山深谷,掌状分布。最高海拔2445米,最低海拔1664米,高低相差781米。
山脉
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主要山脉分四支:一支为主脉,从西部入境向北延伸,在光山梁子入乐丰乡、双河乡境,境内长 30 公里;一支在镇中部,由崔家梁子、白药山、五里坪梁子、勺起乐梁子至白泥井,长约30 公里;一支在镇东部,由白龙潭梁子、邵家梁子等四梁子组成,长18公里;一支由孟家山梁子、志戛梁子组成,长约21公里。
气候
龙场镇属温带气候,北部海拔较高,云雾多,气温稍低,年平均气温13.3 ℃,平均初霜期11月4日, 终霜期3月30 日,无霜期216天,年平均降雨量962.2毫米,平均降雨148 天,降雪10.8 天,年平均日照2068 小时, 日照百分率49 %,积温3709 ℃,年平均大风日39 天,春季西南大风日32 天,占87 %。
四、水力资源
河流
龙场镇河流属珠江水系,龙场河源于光山南麓大水沟,流经罗营、阿直、联峰、龙林、得所、乐树、龙场等七个行政村,汇入盘龙河,境内长22公里;拖乐河源于五里坪居里,由北向南经五里、旧营入盘龙河,境内长约10公里。
水库
境内有两座水库,分别为:马房水库,位于罗营乡驻地北面马房村旁,1958年建,蓄水270 万立方米 , 灌溉面积 6700 亩。模卓乐水库 , 位于五里乡驻地东南半山间,1958 年建,库容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0 亩,养鱼1万尾。
五、自然资源
水资源
龙场镇水年平均流量0.93 亿立方米、500千瓦以上可开发水能总装机容量22400千瓦。
矿物资源
龙场镇矿藏主要有煤、铁、铜、锰、钴等,煤炭最多,探明储量为1.8 亿吨 , 另有白云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等建筑材料。
六、自然灾害
气象性灾害
龙场镇风灾灾害频繁,造成灾害的大风一般都是5 ~8 月伴随暴雨,冰雹出现的短时大风(谓之飑), 飑线所到之处风向突变,风速猛增,气温急降,常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伴随冰雹从天而降,折断树木,毁坏房屋,吹走屋瓦,毁坏庄稼。
2、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龙场镇龙场镇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镇驻地龙场镇人民政府距县城约35公里,东经105°8′至105°20′,北纬26°47′至26°53′。东接寨乐乡,西邻昆寨、猪场两乡,南依勺窝乡,北靠化作、昆寨两乡。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
龙场,又名七甲大龙场,以驻地龙场取名。明朝年间在此逢“龙”(甲子带辰之日)赶集,故得此名。1941年前龙场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3年由龙场、小坝、地尾合并为龙场乡,1958年成立龙场人民公社。1984年8月13日建镇,属龙场区。1992年撤销龙场区,将原区所辖化作彝族苗族乡、以麦地乡、黑塘乡、沙坝乡(部分)合并为现在化作苗族彝族乡,将原寨落乡、英底乡、沙坝乡(部分)合并为现在的寨乐乡,将原龙场镇、自戛苗族乡、以支塘合并为龙场镇。镇驻地因此而由原驻地迁到原区公所驻地。
镇驻地龙场街上,有两条主街,街面清洁宽敞,街道两侧商店、楼房群立,总长约1公里。镇机关设于此,是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纳雍县西北部主要集市之一。
龙场镇地处高中山丘陵谷地坝子,草原相对辽阔,多灌木林,平均海拔1648米。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部较高,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成片。最高为南部的杓坐大山海拔2276.9米,为县内第三峰,山上绿草覆盖,灌木丛生,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业。山上还盛产天麻、龙胆草等贵重中药材。东、西面及中部一线较低,最低海拔1604米,坝子谷地被两侧起伏的丘陵包围,整个地形宛若一只向东部敞口的大船。
镇辖1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173个村民组,143个自然村,居住有汉、穿青、苗、彝、菜家、南京、布依、仡佬等民族,1995年有7316户,30626人,其中男15425人,女15201人,大中专文化266人,高初中文化3275人,小学文化7550人。穿青人7656人,总总人口数的25%,苗族5206人,占17%,彝族918人,占3%,白族1215人,占4%,其它少数民族622人,占2%,汉族15009人,占49%。非农业人口1311人。
龙场镇属亚热带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58毫米,年平均气温12.8℃,最冷月(且月)平均气温2.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7℃,最低气温-9℃,最高气温达29.8℃。无霜期273天。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现已形成本镇财政经济的产业支柱。有耕地面积26625亩,其中田2920亩,旱地23705亩,中低产田土18638亩,主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作物。1995年粮食总产6947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300亩(含开荒地),总产2824吨,农业总产值1612万元,烤烟总产14400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元。畜牧业发展也较快,现有氨化窖池62个,存栏大牲畜牛4406头,马646匹,存栏山羊1432只,绵羊407只,存栏生猪11383条。
该镇森林草场覆盖面47个片,26640亩,分布于18个村境内,覆盖率15%。林业、畜牧养殖业经济已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宜林荒山10.52万亩,宜养水面250亩可待开发利用。
镇内联富、自戛、朱家营、杓坐等村境内煤资源丰富,储量高。目前,联富境内的块煤已大力开采外运。以扒境内的黑晶玉大理石更是遐迩闻名,经粗、精加工后,双面平整,手感细腻,色泽美丽,光芒四射,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1995年,本镇乡镇企业收入逾90万元。
镇内有159个村民组通自来水,65个村民组通照明电路,85个村民组通便道公路。水、电、路三通状况在逐年改善。
为纪念1950年初为解放纳雍而在龙场战斗中牺牲的12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建有烈士墓一处(座),始建于1977年8月,于1977年12月全面竣工,烈士墓上有12所烈士坟墓,有凉亭、纪念塔,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宜人。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大,新的邮电大楼已落成,占地168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程控直接电话已投入使用。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81年地名普查时,仅有中学1所,小学(含民办)21所,教师1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77.4%,只有卫生院(含村级医疗站)3所,医生、卫生员14人。现有中学1所,公办小学5所,民办小学26所,教师共195名,在校学生40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6.2%。有乡(镇)级人民医院1所,医生19人,村级卫生医疗站11所,卫生员36人。
龙场镇规划为三个开发区。一是以支塘粮烟开发区,10个村;二是自戛畜牧业、林业开发区,10个村;三是龙场,农、工、贸开发区,4个村,1个居委会。199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加快,1998年经县验收达达脱贫镇标准。
龙场镇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4个)
龙场、以扒、补鲁寨、跑马坝、箐脚、杓座、犀牛洞、自戛、滑竹箐、朱家营、龙期、大坡、以支塘、大营、小营、新塘、干河沟、双塘、周家寨、万家寨、官寨、联富、四兴、奢旮寨
3、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龙场镇位于凯里市的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0公里,总面积96.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8个村民组,4836户,21593人,耕地面积16620亩,其中田10650亩,土5970亩,主要居住有苗、汉、革、西等民族。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品有煤、硫铁矿、铝钒土等,其中以煤炭的贮藏量最为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主要景点有鱼洞溶洞、香炉山、麻塘革家风情。
4、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位于贞丰县城西部,距县城17公里,东接定塘,南临三河,西界兴仁县,北连木桑、小屯,总面积36.36平方公里。历史上贞丰曾多次于此迎拒西面的进攻,故有贞丰西大门之称。龙场镇清时为安南县的会昌里,民国三年(1914)划归贞丰,设立会昌镇。民国三十年(1914)曾改为文焕镇,因该名是以国民党的一个旧军阀韩文焕名字命名,文焕镇仅仅是国民党时期的官方称谓,当地人仍然直呼龙场。解放后设龙场乡,龙场区,1984年改设龙场镇。
龙场集镇形成于明初,迄今600多年历史。原龙场集镇在距今龙场西面2公里的簸箩冲,因该地常遭水淹,于清朝初年迁至下水桥,发展至清嘉庆年间才迁至现址。如今簸箩冲作为最早集镇所在,其痕迹已难寻找,但下水桥大寨中用石块铺就的街道,仍然历历在目,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它昔日的喧闹与繁荣。
龙场集镇内外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较多,曾有八大景观,八大庙之说。八大景观是:龙潭三潮(里田龙潭)、玉兔望月(龚家月亮坟,已迁往杨各二)、困牛舔鼻(牛屎坡)、船山夕照(庙山坡)、夜雨洒金阶(下水桥),瑶城石涧(龙井河附近“石涧槽”)、化龙池(观音阁,原址现为关兴高速公路覆盖)、治平山(龙场中学、小学校址)。八大庙是:蟠龙寺(龙场中学、小学校址)、观音阁(曾辟为下水桥民办小学校址,现为关兴高速公路覆盖)、城隍庙(庙山坡脚)、黑神庙、川祖庙、万寿宫(供销社)、玉禹宫、寿福寺。
龙场镇地处贞丰、兴仁、安龙三县交界,辖13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37000余人,集镇人口10000余人。按照“依托大通道、做大小城镇、发展大产业、拓展工业园、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亿元,财政税收达3076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
龙场镇交通方便,309省道、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随着白(层)(巴)铃公路的新建、三(河)者(塘)公路油路改造的动工建设,龙场镇的交通优势将更为突出。
龙场镇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重晶石、粘土矿、金属镁、铁等,其中煤的储量达1.5亿吨。依托交通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方位为外来客商搞好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了各类企业到该镇投资开发,资金额达逾亿元。
作为全省百家城镇建设的试点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批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城镇规模已从2000年不足0.8平方公里发展到2平方公里。目前,城镇建设正朝着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到位、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建设目标迈进。
全镇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群众种植烤烟4800亩,产值500余万元,创农特税100余万元。在关兴公路两侧建设了七月新红宝、十月脆蜜桃等反季节水果基地2000余亩。
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辖区内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头大山,距集镇10公里,绵延百余里,气势磅礴,雄伟壮丽,蔚为壮观,珍稀动植物达200余种;镇内的水车田水库,是集发电、灌溉、防洪为一体的人工湖泊,两岸峡谷、瀑布集雄、静、雅、秀、奇为一体,壮丽的山光水色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辖区内由明思宗朱由检亲赐的“定头城”古堡,在向人们列数历史的久远;“铜鼓十二则”演奏手法古老,是几千年来布依人民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活动,对布依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5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龙场镇隶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建立中共第四区委员会、第四区公所;1955年6月,改称中共乐居区委员会、乐居区公所;1958年12月,改为乐居人民公社党委、乐居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更名为中共龙场区委员会、龙场区公所,1958年,驻地由乐居迁至龙场,辖龙场、河块、长海、柳树、新发、开坪、坪子、响水8个公社党委;“文革”期间,曾先后取消中共龙场区委员会、龙场区公所,成立龙场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龙场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9月至1979年1月又分别恢复中共龙场区委员会、龙场区公所。1992年撤、并、建后,撤销中共龙场区委员会、龙场区公所,建立中共龙场镇委员会、龙场镇人民政府,称谓至今未变。
全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经104°27′~104°33′,北纬26°34′~26°41′),距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雨量934.2毫米。南部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双河乡隔河相望(可渡河),东、北、西部分别与本县新发乡、二塘镇、金钟镇相连,为云贵两省交通要冲和威宁县东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镇土地总面积247.85平方公里,辖5个管理区、32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11584户50800人,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白、水、蔡家8个兄弟民族。耕地面积38120亩。人均纯收入1381元,人均粮食占有量249公斤。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豆类,盛产生姜,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鲜果品有核桃、板栗、梨、桃、花红、苹果、李子、黄果,建有高规格水果基地1个,境内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边沿、红光、同心、平街、青友、颜租块、箐林、克沟、干河、长坪、津海、白岩、营田、宣峰、银沟15个村。财政总收入553.8万元。
6、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龙场镇古名龙场驿。是600多年前,奢香夫人开九驿的首驿,因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而蜚声海内外。龙场镇辖36个行政村,7个社区,219个村民组,总人口7.24万人。是修文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
龙场镇地处黔中腹地,东靠扎佐镇,南连白云区,西隔猫跳河同清镇市相望,北与久长、小箐、谷堡三乡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距省城贵阳40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95万亩。境内有丰富的铝、煤、铁等矿藏;有著名的阳明洞、三潮水、玩易窝、龙岗书院等文化遗址和野生动物园旅游景点;修文河、猫跳河、穿山堰、马关等河流网布全境;阁老寨、金龙、王官、营盘山、黑山等水库星罗棋布。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1.6%。贵毕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130多公里的乡村硬化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通讯发达。
龙场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以“打造文化名镇,构建和谐龙场”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镇,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1]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其中苗、彝、仡佬、布依等民族占37%。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腾龙镇。1951年改设乡。1953年析设龙场、联盟乡。1958年撤乡建龙场公社。1963年析建龙场、金家坝、讨瓦、熊寨公社。1984年改置龙场镇及金家坝苗族彝族乡,讨瓦、熊寨2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龙场镇。有煤矿。产生漆。产桃、李、杏、梨等水果。有中小学5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场,在城关镇东北32公里。人口 2 2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300 米。昔以“辰”日赶场,故名。聚落沿山分布。集市繁荣。有公路接站织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