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采利乌斯
贝采利乌斯(1779~1848)
瑞典化学家。1779 年8月20日生于东约特兰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802年获乌普萨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任斯德哥尔摩医学院医学、植物学和药物学教授。1815~1832年,任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外科医学院的化学教授。1808年选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1818~1832年,任秘书。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许多领域:
在发展原子论方面,贝采利乌斯认为,为了确立原子学说首先应以最大的精确度测出尽可能多的元素的原子量 。 1814年他发表了包含41种元素的原子量表,1818年增加到45种元素,1826年增加到50种元素。后一张表实际上同现在的数值一样 (除了碱金属和银的数值是现代数值的 2倍)。他发现了几种新元素:铈(1803)、硒(1817)、钍(1828)。他还提出了新的元素符号体系,沿用至今。
在电化学方面,贝采利乌斯1814年提出了电化二元论:化合物都是由两种电性质不同(即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组分构成的,开创了对分子中各原子间相互关系的探索。在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以及解释无机化合物性质和制备过程方面获得成功。
在有机化学方面,贝采利乌斯在1806年最早提出“有机化学”这个名称。他发现了外消旋酒石酸,并由于它与酒石酸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但有不同的物理性质而认识到同分异构现象,并命名。1835年他发现了催化作用,并命名。
在分析化学方面,他创始了重量分析。他最早分离出硅(1810)、钽(1824)和锆( 1824 ) ;详尽地研究了碲的化合物(1834)和稀有金属(钒、钼、钨等)的化合物。他大大改进了分析方法(使用橡皮管、水浴、干燥器、洗瓶、滤纸、吹管分析)和燃烧分析方法(1814)。
贝采利乌斯著有《化学教程》(2卷,1808~1812)和《电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比例理论》(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