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角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湖角龙(学名Kulceratops)是下白垩纪的一属角龙下目恐龙。它生存于阿尔布阶,是当时稀少的角龙下目之一。模式种K. kulensis是由Nessov于1995年描述。

它的化石却少,只有于中亚发现的牙齿碎片,故它被认为是可疑名称。它所属的古角龙科是特别为它这类基础角龙下目恐龙而设的。

分类湖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这个分类的古希腊文意思是“有角的面”,是一类草食性恐龙,有像鹦鹉的鸟喙,主要生活于白垩纪(约6千5百万年前)的北美洲及亚洲。所有角龙下目恐龙都在此段时期末灭绝。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亚目:

角足亚目 Cerapoda

下目:

角龙下目 Ceratopsia

科:

古角龙科 Archaeoceratopsidae

属:

湖角龙属Kulceratops

种:

湖角龙K. kulensis

化石时期:下白垩纪

食性湖角龙就像其他角龙下目是草食性的。在白垩纪,开花植物的范围有限,所以它们极可能以当时最普遍的蕨类、苏铁科及松科为食物。它们运用锋利的喙来咬断叶子或针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