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东里镇

1.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历史沿革

东汉时即是东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镇,为历代军事、政治、交通重镇。1939年属沂水县第三区,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1944年解放,属沂北行署韩旺区。1952年8月沂水县撤销,属莒沂县韩旺区。1952年1月,由莒沂县划沂源县为第九区,同时将大泉区(七区)的前、后绳庄,前、后暖院,朝阳官庄,苇子峪六个村划入。 1957年撤区并乡,为东里乡,原属第九区管辖的铜陵、瓜峪、紫荆峪、张家坡4个小乡共37个村划出设张家坡乡,同时将第十区的西长旺乡划归东里乡管辖。1958年成立东里人民公社,年底张家坡公社并入。1962年又将张家坡公社划出。1965年东里公社改称东里区。1969年将张家坡公社的紫荆峪、孟家庄、刘家圈三个大队划归东里区。1971年复称东里公社,1984年改社设区、乡。东里区辖4个乡、镇,即东里镇、水北乡、福禄坪乡、韩旺乡,同时将唐山公社的江河南、前河南、后河南、王坪、毛峪、 东可乐山、西可乐山、上柳沟、下柳沟、梅家坡、郑家旺等12个村划东里区。1985年撤区、乡,设东里镇,同时划出福禄坪、韩旺2个小乡设立韩旺乡,韩旺乡在1994年撤乡建镇。2001年3月原东里镇、韩旺镇合并为东里镇。

地理位置

东里镇位于沂源县东南,镇驻地距县城40公里。东与张家坡相接,西同中庄乡、西里镇接壤,南与沂水县交界,北与石桥乡相连。

自然状况

东里镇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距离13.37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425公里, 全镇占地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33公顷,主要山脉有旋峰顶、双葫芦顶、唐山、凤凰崮、卧山(文山)、莺莺崮、跑马岭、保安崮、刘家大崮子、黄老母山顶、青山、桃花崮等。其中唐山最高,海拔为1000米。主要河流有:沂河、北三庄河、水北河、马泉河、红水河,境内流长18.375公里,流域面积95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花生、大豆等。 特色农产品:[3]葡萄

辖区人口

东里镇辖64个行政村,总人口5.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人口为4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9‰。全镇有江、何、曹、耿、王、李、翟、刘、杨等65个姓氏,其中翟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8.46万元,1978年为418.5万元,2 000年为4.1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4.5∶1.5。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00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该镇农业发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政府把林果业作为重要产业,不断扩大果品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质量,拓展销路。到2000年底,全镇林果业总面积3000公顷, 年产果品10万吨,产值2亿元,逐步形成了“产、销、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工业方面,自1980年先后兴建投产了东里砖瓦厂、东里皮毛厂、东里水泥厂、东里鞋帮厂、华联公司、永新实业公司等企业。上述企业促进了东里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

强镇由来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山东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淄博市纪检监察案件检查工作先进乡镇,淄博市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乡镇,全国农村合作经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婚姻登记处,淄博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八五”绿化先进单位,淄博市信访工作示范单位,沂源县经济综合实力第一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等。200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大事记

清宣统三年,清政府设置三衙驻有巡警。

1928年12月初,沂源县东里店小学党支部诞生。为沂源县第一个党支部。

1929年5月12日,国民党包围东里店小学党支部,东里地下党组织被破坏。

1939年6月7日, 日军出动15架飞机轰炸东里店,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300多人被炸死。

是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东里镇。

1952年3月,沂源县第一中学在东里建立。

1965年5月,东里区划成6个公社:东里公社、水北公社、柴家庄公社、西长旺公社、韩旺公社、福禄坪公社。

1973年12月15日,韩旺铁矿筹备处成立,1980年1月1日建成投产。

1978年2月, 东里公社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投工233万个,河滩造地150公顷,平洼整地133公顷,山岭整地127公顷,旱涝保收田扩展到410公顷。

6月10日, 韩莱公路东里段工程胜利竣工。 共动用石头60904立方米, 搬土石329.268立方米,筑路基116.983平方米,投工273.53万个。

1979年7月7日,东里公社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7月14日,东里公社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东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1年1月19日,东里镇人民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83年2月,东里镇水泥厂正式投产。

1985年5月26日,东里区划分为东里镇、韩旺乡。

1987年4月,沂源县第一皮毛厂在东里镇正式投产。

1989年3月,东里永新实业公司成立。

4月,华联矿业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5月8日,东里镇被命名为沂源县少数民族开发区。

2000年1月,东里镇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2001年1月,东里葡萄被山东省农业厅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3月,东里镇、韩旺镇合并为新的东里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粮食亩产仅100公斤,实行土地改革后,1949年粮食亩产18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达到128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全镇农民科学种田,到1980年粮食亩产达到580公斤。为扩大耕地面积,1978年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使旱涝保收田扩展到800公顷。

1990年以来,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调整,全镇粮经比例达到1∶9,形成以葡萄、苹果为支柱,黑李子、金太阳杏、优质桃、红将军苹果和柿子等名优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林果总面积达到3000公顷,其中葡萄1666公顷、苹果1000公顷、 其他干鲜果333公顷,年产各类果品10万吨,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在结构调整过程中, 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果品质量档次不断提高,所产葡萄2001年1月通过山东省农业厅的检测认证, 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8月,召开东里镇无公害葡萄新闻发布会,东里镇成为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葡萄基地。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进行配套服务,抓果品的贮存、加工、运输,实现果品二次增值。先后建成果品保鲜库450多个,贮存能力达6万吨;全镇果品营销专业村23个、专业户105户, 从事果品营销人员1500多人。果品批发市场达20多处,成为沂蒙山区果品集散地。

2000年底, 全镇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种植业20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10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水泥、缸瓦、制鞋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分停工。1961年建成农机厂、农具厂、交通运输厂、建设用具厂4家小型工厂,从业人员1000人,固定资产30万元。1978年,全镇工业项目发展到20个,年产值20万元, 利润13.5万元,从业人员达420人。1980年后,又先后办起了东里镇皮毛厂、东里镇水泥厂等21个企业项目,其中所产皮革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地区;皮毛厂生产的挖花挂毯,有各种图案,技艺精湛,远销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1986年,该厂为国家创外汇110万元,创产值150多万。永新实业公司成立后,形成以果品为龙头,以皮革、钢材、橡胶产品为辅的工业格局,年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19 96年华联矿业有限公司成立后, 工业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投资620万元对华联公司进行多项技术改造, 投资180万元筹建华联石英有限公司。2000年华联公司生产铁精粉33万吨, 产值7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2000年,投资1.2亿元扩大永新规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汇源公司浓缩汁生产线投产。2000年,全镇共有企业397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39人,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1500万元。

第三产业 东里镇地处临沂、莱芜、淄博市三地交通枢纽位置。建国前,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客货运输等行业较多,各类店铺达50多家。建国初,东里镇有规模较大的供销合作社,随着集体商业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有2300多人。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种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客货运输业日趋繁荣。1988年,有国营网点20多处,集体网点63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000户。 此外,农村尚有各类从事个体经营的商贩450多户。进入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服务网点大多数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镇政府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第三产业发展创设优良的环境,先后建起东里、韩旺、水北、柴家庄4个农贸市场,在东里镇驻地开发商业街2条,果品批发市场450处。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私营工商户达到516户,私营企业47家,个体运输户227家, 其中客运户45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00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0.85亿,实现总产值2400万元,创利税160万元。

特色产业 东里镇现为山东省首家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果品的生产成为东里镇的经济特色。果品业的生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兴起。东里皮毛产品,如皮毛褥、皮大衣等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环保工业立镇”战略,逐步打造效益型、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培育发展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了华联、汇源两大骨干企业。华联公司是一家以铁矿石开采加工为主的企业集团,其中采矿企业年产铁精粉60万吨,同时控股华联金属、格赛博等五家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4亿元。汇源公司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加工牛奶2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3000万元。二是壮大企业群体,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华朋源塑料制品、和美华化工、汇宝颗粒饲料、汇东新型建材、开成矿业等一批民营企业实现膨胀发展,全镇目前拥有各类民营企业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三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工业及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2008,全镇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4.5亿元、利税10.6亿元、利润7.2亿元。

绿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镇现有林果面积5万亩,粮经比例1:9,建成了红富士苹果、葡萄、优质桃等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各类果品50余万吨,优质果品率达到80%以上。畜牧业方面建立了“康泰现代化奶牛养殖场”、“优质波尔山羊养殖繁育基地”等规模化养殖小区,全镇奶牛存栏量达到1000余头,波尔山羊等各类畜禽存栏达到100万余只(头)。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延伸农业产业链,现有汇源果汁、华联果业、和美华农业协会等龙头企业,大型气调保鲜库、储藏库400余座,全镇果品贮藏、加工率达到90%以上。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近五年来累计投资4600万元,新修、改善硬化道路200余公里,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底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建成大型节水灌溉工程36处,“四小”水利工程5000多个,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同时铺开了优质饮用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36个村、3.5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铺开并完成850处“一池三改”工程,累计建池3000多个;彻实施了20个生态村建设,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集中开展了“打造生态高地、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加快植树造林工作步伐,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50%。实施主干道“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垃圾清理处理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积极推进矿山资源和能源节约,依法开展了矿山开采秩序综合整治活动。二是以启动旅游服务业发展为主线,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完成了唐山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唐山寺、龙纹图腾、摩崖石刻等景点得到逐步开发。三是以争创旅游强镇为目标,扎实推进中心镇建设。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融资、多元投入“三位一体”的投资机制,构建城镇发展框架,实施了沂河综合治理、镇驻地综合改造等重点工程,建成了东里小商品批发市场,铺开了东里老街商业文化一条街建设等工程。四是积极繁荣商贸服务业。制定实施了税收减免政策、纳税人奖励办法,有效的激励了餐饮、运输、建筑等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镇个体民营经济户达到2000余家[5]。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东里教育状况较为落后,仅有条件较差的小学4处,在校学生有40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开, 截至1988年, 已发展至小学61处、中学2处,在校学生6810人, 教职工331人,学生入学率达到95%。进入90年代,镇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投资, 先后投资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24处,改造校舍280间。199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150人。1998~2000年,镇筹集资金20万元作为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24所,在校学生4020人, 中学2处,在校学生268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配备均达到规定标准。截至2000年,已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8087名,其中本科628名、大专2346名、中专6313名。

建国前,镇内医疗条件较差,全镇仅有两家私人诊所,且条件简陋,群众就医困难。建国后,医疗条件有所改善。1952年,国务院为支援沂蒙革命老区,拨款修建了占地面积1.3公顷、 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的东里医院,群众就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1960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0年,镇政府投资50万元,对原东里医院进行重建,建成门诊楼、病房楼各1幢,并投资60万元购置了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安装了暖气, 改善了医疗条件。在投资改善东里医院的同时,1985年以来,又投资40万元建成了韩旺卫生院,使群众就近就医。2000年,全镇有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43处,医务工作者104人,病床106张。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均口粮56公斤,经济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人均口粮330公斤,人均收入56元。1978年,粮食单产达400公斤,农民存款合计达43万元,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70年代农村口粮以玉米、地瓜为主,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90年代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如今已有90%以上农户建有砖石结构新居,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电话装机量4926部,移动电话1300部,电视机1.2万台,其中闭路电视普及率达70%。80年代普及自行车,进入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和运输工具。全镇现有机动车辆1500辆,其中个人拥有1400辆。全镇已实现“四通”: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油漆路,户户通电,户户通自来水。6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机械化、电气化的普及,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2000年,东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20元。

乡镇建设

建国前, 东里镇住房条件较为落后,人均住房仅有8.6平方米。建国后,镇政府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0平方米。在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根据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设。1976年,韩莱公路东里段开始兴建,1978年竣工通车。1977年4月,兴建香磨大桥, 1977年7月全面竣工通车。1992年9月,镇驻地中心街竣工。2000年6月,贯穿蚕场、柴家庄、三庄三村的致富路通车,7月1日唐山街竣工通车。当年,完成了韩旺路汉成段硬化工程和东西大桥至西可乐山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龙兴路以及高家官庄、石马山等10条连村路、进村路硬化工程。2000年,新建两处粮援项目工程,完成东安村千亩高产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工程,并修建经济园蓄水池。全年,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根据国家有关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按照东里镇实际情况,该镇已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东里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东里店(时属沂水县)小学党支部成立,为境内最早的党支部,校长李松舟(李清潍)任支部书记,教员黄简斋任组织委员,刘华亭(刘铁英)任宣传委员。党支部建立后,即在东里店、安乐一带组织农民协会。1943年8月,沂中县东里区委员会建立,翟作标任区委书记。1944年4月下旬,中共鲁中区党委机关从南沂蒙迁驻东里店、 河南等村。1958年10月6日,东里乡党委改称红星人民公社党委会。198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东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

基层政权建设 1957年,东里乡成立。1958年10月,东里乡党委改称红星人民公社党委会。 是年12月,成立东里人民公社,1965年5月改为东里区,1971年复称东里公社, 1985年5月建立东里镇人民政府至今。至2000年,先后召开了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2001年5月,召开东里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三届人大主席团和政府组成人员。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1939年山东省政府迁至东里。山东纵队民运部部长李林和武装科长王涛(王富春)来东里做统战工作,工人团体有东里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东里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东里农民协会,抗战时期称东里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1979年7月14日,东里公社共青团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出第七届团委会。

人物简介

江孔燧(1577~1647) 东里店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进士。先后任南京吏部司事、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户部江西司郎中、四川重庆府知府、山西分守冀南道副吏、湖广扶夷兵备道参政、河南按察使,后因兵乱辞官回乡隐居,清顺治四年(1647年)卒,终年71岁。

马川启(1905~1948) 1905年生于沂源东里区刘家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侵略,1946年土地改革时,马川启任农会主任,斗倒村里地主。在解放战争中,带领回族群众踊跃支前,参加过淮海战役、莱芜战役,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受奖,被群众称为“英雄的穆斯林”。

张华(1894~1980) 字龙初,呈讷翁,东里韩旺四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天资聪慧,受家庭影响,潜心研究医学。张华喜读书,自《内经》、《难经》、《本草经》至《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医学大家名著,无不博览披阅。对脉学钻研尤深,24岁挂牌行医,30岁后医术大进,名噪乡里。张华从医60年,医德高尚,1956年调入东里医院工作,1980年11月病逝。

江波(1919~1985) 东里镇东里西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 任沂南县垛庄区武工队指导员,1946年任中共博山县委组织部长,195 2年任惠民地委副书记, 1955年任山东省手工业局局长,1972年任山东省物资储备局局长,1985年11月病逝。

乔明春(1932~1993) 东里镇蚕场村人。1963年任东里镇蚕场村支部书记,在农村工作中他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使自然条件恶劣的蚕场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共沂源县委源发[1978]6号文件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1993年病逝。

丁毅民 东里店人。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现已离休。

翟作标 抗日战争时期任东里区党委第一任书记,后任浙江省庄队企业管理局局长,现已离休。

杨琳 沂源县东里镇人,曾任山东省纺织厅厅长,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东里镇位于淄博、临沂、潍坊、寿光交界处,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辖64个行政村,5.3万人,2000年被命名为省级中心镇。近年来,东里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农业产业化大镇为目标,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赢得上级认同和群众满意,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5.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6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1元。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以农业产业化为牵引点,农村城镇化为着力点,发展工业化为保障点,服务业现代化为增长点,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发展工业化方面,本着建设工业强镇的目标,实施“工业立镇”计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构建工业发展框架,建立了华联工业小区、汇源绿色园区和民营经济小区三个特色鲜明的工业板块,培育了华联矿业公司、汇源食品饮料公司、伟杰铸造公司、汇宝颗粒饲料、汇东建材、和美华化工等一批规模企业,使东里镇逐步成为新兴工业强镇。2006年,华联公司实现产值7.2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利税2.9亿元、利润1.8亿元,跨入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行列;汇源公司实现产值3.7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3100万元、利润2800万元。和美华化工、第五水泥厂、汇宝颗粒饲料、汇东建材、恒源服饰、化工用碳酸钙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围绕“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拓市场”的思路,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生产经营,首先以做大做强林果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镇林果总面积4.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1:9,建立了红富士苹果、葡萄、中华寿桃等六大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实现了林果生产由产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东里镇先后被评为淄博市“林果生产专业镇”、山东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国果菜百强乡镇”,全镇果品标准化生产面积和优质高档果率达到80%。加快以奶牛养殖为主畜业发展,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建立了汇源优质奶牛繁育中心和王坪、康太等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全镇发展奶牛3000头,使东里镇逐步成为奶牛养殖专业镇。其次是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建立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进并重点培育了淄博汇源苹果浓缩汁、汇源乳制品、华联果业、和美华农贸公司等优势项目,全镇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6家,年实现产值2.4亿元,利税2800万元。其中淄博汇源公司年加工果品20万吨,牛奶 5 万吨,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及周边地区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镇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2.8亿元,出口创汇4400万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增强了对“两个增收”的牵引力、基地的带动力和市场拉动力。第三是着力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基础设施启动产地市场、销售队伍活跃销地市场”的市场拓宽方略,筹资2100万元建立了东里镇无公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了和美华农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现代交易形式,建成大型果品气调、保鲜库80多座、中小型恒温库400多座,年贮存能力达到12万吨,逐步形成了“市场、基地、协会、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东里镇已成为覆盖周边县镇的果品贮存中心和集散中心。

在农村城镇化方面,着眼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完善了政府引导、市场融资、农户投入“三位一体”的投资机制,重点实施了城镇开发、农村“八通”和生态家园建设三大工程。一是加快中心镇驻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聘请中规院的专家,编制完成了东里镇驻地和40个村庄现状测绘和建设规划,构建了以沂河为中心的“两山、三水、四带”城镇发展框架。从2003年开始,我们以沂河为中心,铺开了投资6000万元的综合改造建设工程,充分展现了东里山水环绕、绿色环保、文化传承特色,目前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到 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 万人,发挥了镇驻地对农村经济发展 的综合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投资4600万元,新修进村路、连村路175公里,全面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电、邮、客车、电话、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村村通”达到100%,目前,正全面铺开网络“村村通”、硬化道路“户户通”、人畜用水“村村通”工程。三是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农村“一池三改”为重点,铺开了20个生态村建设,建成示范村12个,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东里镇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和重商传统。我们立足优势,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一是放宽激活发展政策。建立了个体民营经济园区,制定实施了税收减免政策、纳税人奖励办法,5年发展民营 经济1000余户。二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立足“人文传承、山水相连”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唐山佛雕文化园,打造唐山旅游品牌。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筹资5000万元铺开唐山佛雕文化园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唐山寺扩建、摩崖石刻画卷雕刻等重点景点建设;开发了4 处“农家乐”休闲旅游娱乐项目,2006年全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00 万元,初步显现了旅游休闲业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三是打建商贸流通平台。按照“配套建设、综合开发”原则,筹资360万元建成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小商品批发城,吸引3000名农民转移到三产服务中来,年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对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辖区村庄

[1]下辖村

东里镇东里西村村委

东里镇东里东村村委

东里镇东泉水村

东里镇后河南村

东里镇后西长旺村委

东里镇打虎峪村

东里镇薛家万村

东里镇后水北村

东里镇孟家旺村

东里镇院峪村

东里镇梅家坡村

东里镇东安村

东里镇罗家庄村

东里镇三宝官庄村委

东里镇虎落北峪村委

东里镇江河南村

东里镇前河南村

东里镇前西长旺村委

东里镇大沟村

东里镇柴家庄村

东里镇朝阳官庄村委

东里镇花园村

东里镇蚕场村

东里镇苇子峪村

东里镇东河南村

东里镇前水北村

东里镇黑峪村

东里镇上柳沟村

东里镇王坪村

东里镇黄崖子村

东里镇毛峪村

东里镇前暖院村

东里镇高家官庄村委

东里镇下柳沟村

东里镇北三庄村

东里镇后绳庄村

东里镇吴家北峪村委

东里镇西河南村

东里镇墨牛官庄村委

东里镇郑家旺村

东里镇香磨村

东里镇前绳庄村

东里镇后暖院村

东里镇东可乐山村委

东里镇西可乐山村委

东里镇韩旺一村村委

东里镇韩旺二村村委

东里镇韩旺三村村委

东里镇韩旺四村村委

东里镇马家沟村

东里镇东长旺村

东里镇福禄坪峪村委

东里镇王家庄子村委

东里镇大洼村

东里镇刘家圈村

东里镇孟家庄村

东里镇紫荆峪村

东里镇石马山村

东里镇龙王峪村

东里镇东桃花坪村委

东里镇西桃花坪村委

东里镇四崮峪村

东里镇麦子峪村

东里镇李家沟村

[2]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29544

15144

14400

家庭户户数

1022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395

家庭户男

15050

家庭户女

14345

0-14岁(总)

6165

0-14岁男

3275

0-14岁女

2890

15-64岁(总)

20874

15-64岁男

10692

15-64岁女

10182

65岁及以上(总)

2505

65岁及以上男

1177

65岁及以上女

132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9031

2.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东里镇地处韩江支流出海口,位于潮安、澄海、饶平、南澳四市县的交汇处。元初已有闽 南渔民定居。境内有一小溪通过,溪之西为西陇,溪之东为东陇。后东陇易名东里。民国28 年至35年(1939—1946)澄海县政府迁此。1949年又称东陇镇。1961年成立东陇公社。1971 年改称东里公社。1980年建东里镇。距离汕头机场16公里,广梅汕铁路汕头站21公里,莱芜港集装箱码头20公里;国道324线、省道安黄公路在境内交合,水陆空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35.82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委会,人口7万多人,旅外侨胞7万多人,是著名的侨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东里镇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以工贸为主体,以农业为依托,外向型、基地式的发展格局。

东里镇曾是名扬海外的“通江总汇”之地,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商贸十分发达,逐步发展为邻近区域的商品贸易集散地。

东里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000多家,并已逐步形成了五金机械、食品、工艺、服装纺织、塑料橡胶五大支柱行业,三资企业30多家,年创产值近10亿元。东里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工业区设施配套齐全。镇自来水厂日产水量2万吨,正在筹建的第二水厂设计日产水量15万吨。区域内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火力发电站两座,年发电量4800万千瓦时。程控电话近两万门,“视聆通”、“因特网”、“电子商务网”等网络也已开通。东里镇在搞好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并以优质的服务营造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办厂。

东里镇农业生产也十分发达,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水果、水产、禽畜生产出口基地。名闻遐迩的“樟林林檎”种植面积达到2200公顷,以石丁、和洲等专业村的三鸟饲养基地初具规模。

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东里镇东里镇位于雷州半岛东部,又是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面积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下辖21个管理区,132个自然村,人口67276人。镇政府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农业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为主。番薯尤为出名,每年种植2万多亩,最高亩产1.2万斤。总产3万多吨。沿海渔业和盐业比较发达,大小船只920艘,每年捕捞大虾、墨鱼、鲳鱼、鱿鱼、海蟹等鱼产品,产值2000多万元。海水养殖闻名省内外,精养虾池一万多亩,年产对虾1000吨以上,产值3000多万元。是雷州市对虾生产的主要基地。泥蚶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已有500多亩,产品销往汕头和港澳,很受欢迎。东里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锆英矿、钛铁矿、金红矿和机毒矿。乡镇企业有冷冻厂、对虾饲料厂、制砖厂、金属选矿厂和皮革厂等。

雷州市东里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三面环海,是典型的沿海乡镇,镇政府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区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07亩,虾池面积2.2万亩,海岸线长42公里。全镇现有20个村委会1个居民社区,共202条自然村,82833人。该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主要种植番薯、水稻,农作物结构单一,产量低。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对虾养殖,养虾业的发展带动了虾料销售、对虾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4.1亿元,养虾产值达2.3亿元,占全镇经济总值一半以上,养虾业已发展成为该镇支柱产业。[4]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

总人口

69383

36828

32555

家庭户户数

16374

家庭户总人口(总)

69372

家庭户男

36818

家庭户女

32554

0-14岁(总)

26681

0-14岁男

14449

0-14岁女

12232

15-64岁(总)

37600

15-64岁男

19781

15-64岁女

17819

65岁及以上(总)

5102

65岁及以上男

2598

65岁及以上女

250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908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