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埕镇
沙埕镇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属福鼎市管辖,港址沙埕镇,系闽浙海岸的交界地。东、东北与浙江省苍南县沿浦镇毗连,南临东海、西北与市内佳阳乡接壤,西与店下镇毗邻。
沙埕港系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港道两岸高山对峙,山高一般在300米以下,最高700米,港口宽一海里左右,在南镇鼻与虎头鼻之间,湾口朝向东南,其东有北关,南关两岛为天然屏障。沙埕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5'、北纬27°10',港区有省道沙吕线直达城关,与国道104线相衔接。陆路距福鼎城关45公里、距宁德223公里、距温州195公里。水路距温州81里、距福州125里、距上海361里、距基隆港142里。沙埕港湾狭长弯曲,宽约370米至1758米,伸入内陆达36公里,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最深50米,水域稳静而不淤,系弱谷型基岩港湾岸。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据文献记载:1904年最高潮位为11.9米。由于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于是陆源物质进入港湾后多被带走,且岸线与岸坡较稳定,港道内数十年来无明显的冲淤变化,港内的建筑物未见塌方、滑坡等现象发生。由于港阔水深且有群山庇护,故沙埕港成了天然的避风港,通常能避12级强台风。港口外锚泊地最深处在北关岛附近,进港的主航道在南关岛以东,一般情况下,万吨轮船可抵达金屿门,5000吨轮船可抵长屿,500吨轮船可抵内港八尺门。
沙埕港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为海外人士所称道。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称沙埕港可与荷兰的鹿特丹港相媲美,位列当时中国十大名港第三位。目前,全镇总面积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陆地面积的10倍。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119个自然村,总人口为8960户37575人。名列全省"十强渔业镇"、"双拥模范镇"。1993年,至设立"避风点、劳务点、贸易点"以来,各项工作开展健康有序,口岸对台经贸、交往交流发展迅速,台轮停泊、台胞进港数量日增。近几年来共接待来港避风和劳务贸易的台轮6799船次,接待台胞17937人次,输台渔工劳务达20573人次,地方税收入1000多万元,创汇近700万美元。
沙埕镇党委、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台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向上争取一点、镇财政自筹一点、社会集资一点、外商投资一点等办法,建设了500吨级的鹭鸶礁码头、沙沿公路、集镇中心客货码头、华宁花园、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村村通有线电视。国家立项了3千吨级一级渔港码头正在筹建中,总投资2450万元。作为省定的台轮管理点,该镇按照"热情服务、方便往来、严格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不断地强化对台服务功能,加大对台服务力度。首先,在沙埕边防的开;创文明窗口,树边防形象"和"创建人民满意边防所"主题活动,积极做好来港停泊台轮的检查、监护、接待和安全保卫工作。其次,在沙埕港警务区开设海上110,为台胞开通海上"绿色通道",使台胞上岸能看到一张笑脸,喝到一杯热茶,做到台胞的需要在哪里,保障工作就跟到哪里。同时,为方便进港台轮,该镇设立台胞办证中心,简化手续,送证上船,对港内台胞提供求医、贸易、修机、补给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受到广大台胞的好评。
近年两岸交往逐渐加强,台湾旅游同业公会、渔业同业公会多次来沙埕港考察,还有不少台湾同胞回乡投资创办企业、兴建学校、公路等公益事业。今年1-10月份,进港避风台轮407船次、劳务98船次、避风台胞1171人次、劳工713人次,创汇2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