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胡戏
迷胡戏,也称曲子戏,唱白以关中语音为基准,多角色,以单曲反复,或多曲联缀演唱剧本唱词,包含欢音、苦音双调式系统的陕西曲子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流传于以户县、周至、眉县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迷胡的唱腔由齐言体曲牌,长短句曲牌以及规整节拍节奏曲牌
和散节奏曲牌、慢速度曲牌、快速度曲牌、苦音调式、欢音调式等不同样式曲牌组成,种类丰富,可表达多种情绪。慢速的如[背工]、[慢西京]、[慢五更]、[哭海];抒情性曲牌有[劳子]、[五更]、[银钮丝];节奏速度对比明显,戏剧性较强的有[哭道情]、[滚白];说唱结合的有[一串铃]、[闪扁担];幽默、诙谐的有[反片]、[钉缸]等,号称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唱腔曲牌数百首。曲牌连缀时一般有一定顺序。
伴奏由文场(民族管弦)及武场(锣鼓打乐)组成。文场的小型铜制击乐“甩子”是其特色乐器;文场有弦索曲牌近百首,如[扫雪]、[西京牌子]、[几时亮]、[满天星]、[小放牛]、[剪尖花]、[永寿庵]、[柳青娘]、[跌落金钱]等。武场锣鼓段有开场锣鼓,动作锣鼓,牌头锣鼓,名称几乎同秦腔。
唱词词格有十字句、八字句、七字、六字、五字、四字,以及长短句,都有相对应的曲牌。传统剧目五百余本,如《曲江歌女》、《刘全进瓜》、《梅降雪》、《打樱桃》、《张连卖布》、《蝴蝶杯》以及现代戏《梁秋燕》、《两颗铃》等,历代名艺人有任占魁、张屯子、景瑞亭、陈吉元、黄北梅、郑筱斋、印福、宁宁娃、杨杰、李应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