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彩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唐宋时期,发源于泉州。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题材开始反映现代生活,材料上也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使之更加富于表现力。彩扎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 “站活”一般制作大型作品,如“鳌山”、“灵厝”、“彩楼”等;“坐活”一般制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飞禽走兽等。我省彩扎工艺品与北京绢人和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目前主要有厦门和泉州两地。厦门彩扎属于“北派”,擅于表现戏剧武打人物,已故老艺人柯石头是北派彩扎的代表,作品有《武松打店》、《狮子楼》、《快活林》、《景阳冈》等,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泉州彩扎属于“南派”,擅于扎制戏剧妇女形象为多。老艺人陈天恩的代表作有《观音》、《牛郎织女》、《水漫金山》、《陈三五娘》、《霸王别姬》、《西厢记》、《红楼梦》等,泉州彩扎艺人还有卢金钗、陈浪等人。他们的作品也各有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